吴县令听韩三说先从花钱着手,愣了一下方对韩三说:
“我们已经花过一笔钱了,下一笔钱该往哪花?”
韩三胸有成竹地说:
“竖大旗,拉队伍。首先是把县衙的牌子竖起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招兵买马了。招来人,第一步登记城中人的户口,第二步出资募工修缮城墙。”
吴县令就说他和韩三的想法一致。
于是,次日他们就开始了帐篷办公。
帐篷办公虽然寒酸一点,但是有几大箱白花花的银子昭显于世,仍然保证了官府的威严。
招募的告示一张贴出去,便源源不断有人来应招。
因为告示的内容太诱人,报个名、登记一下家庭信息就有几文钱拿。
不到三天时间,县衙里该用的人手就招齐了,有一部分还是县府旧员。报名参加修缮城墙的人也满满的。
现在,城里最缺的是粮食。
因为县库早被抢光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韩三。
因为他们多的是银子。三水县的大户倒,他们不是吃饱,而是吃得撑撑的。
兜里有钱腰板硬,韩三对吴县令的向上峰申请米粮的提议嗤之以鼻。
他说,上峰如果肯为芒州拨粮,芒州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朝廷肯为百姓着想一点点,天下就不会乱成一锅粥。
因为现在的天下大势,多是上面向下面要,很少是上面往下面贴的;下面的官员更多是为上面做的,不是为百姓做的。
吴县令不得不佩服韩三对天下大局的真知灼见。
那如何解决粮食的问题呢?县城的人口逃走了八成以上。而且留下来的还都是无处可去的穷人。
韩三的计策仍是去乡下找大户。
于是,他便带着人马车辆下乡了。
他要干什么呢?
这一次他不是打土豪分田地了,而是去向地主老财去买粮。
但是,十有八九的老主老财都拒绝了韩三的上门买粮。
他们说盛世黄金乱世粮,腰里别着金疙瘩不能解饥肠。
尽管是这样,韩三带着队伍仍然还是收到了一部分米粮,但大多是高价从老百姓手里买到的,只勉强可解决城内人十数日的饥荒。
吴县令听说大户们不愿意卖粮,就很生气。说给他们脸不要脸,就去强势征收。
韩三摇摇头说,征收不来的。
吴县令问有什么原因。
韩三说因为大户的钱粮是和土匪势力共享的,大户们不敢做主买卖,再说芒州这形势,也没人敢把米粮放在明面上的。
韩三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他从老百姓手里买到的粮,十有八九就是从土里算刨出来的,粮罐子上满是新鲜的泥土。
而老主老财则是粮窖。这是老百姓对韩三讲的。
吴县令没见事实,很不理解韩三的这一说法。
韩三就给吴县令做这样解释。
芒州县城都被土匪摧毁的破烂不堪了,而乡下的地主老财却安然无恙,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说明要么是地主老财和土匪勾搭在了一起,互为倚存;要么是有的地主老财本身就是一股土匪势力。
吴县令称赞韩三见解高明,就问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韩三就讲最好的办法就是强迫地主老财举家迁居进城,不进城者以通匪罪论处。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地主老财举家迁居进城,必然带钱粮来。我们让他们买地置宅,城中人也有工可做了,也有饭吃了。
第二个好处是,地主老财进了家,就等于断了土匪们的源泉。而接下来土匪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抢劫百姓为继,要么再攻打县城。土匪主动打比他们找土匪打,他们更有胜算。
吴县令说,如果土匪们只抢劫百姓得过且过呢?
韩三就道,如果土匪只抢劫穷百姓,那就等于自掘坟墓。因为土匪也来自于百姓,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依靠百姓去剿匪就易如反掌。
还有一个好处是,如果土匪只能抢劫百姓了,百姓们则会进县城避难。
这样子,城里做工干活的人有了,能被招兵的人也有了。
吴县令听了韩三的这一番解释,就对韩三说,以后芒州的事务由韩三来决定,他配合。
韩三说安定以后,吴县令该是县太爷还是县太爷,他只要有酒喝有肉吃就行了。
大计已定,韩三就带人去乡下行动了。
韩三拿出官府布告贴在地主老财家的大门上,并亲口告诉地主老财们,配合布告上行动,官府就会帮助他们进城安居,保护他们乡下的田产。
不配合的,过了进城期限会按通匪罪论处。
于是,不堪土匪之扰的地主老财们就举家搬迁入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