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年代,农村地区的加工设备本就稀缺,烘干设备更是少见。
这些设备要么是国营食品厂有大型烘干炉,要么就是靠传统的日晒,但日晒受天气影响大,遇到阴雨天,虾皮很容易发霉,根本没法保证质量。
他之前只做过鲜鱼和海参,从没接触过虾皮烘干,更别说弄设备了。
“烘干设备”林宇皱着眉,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窗台,“罗大哥,这设备去哪弄啊?咱村里连个像样的加工厂都没有,国营厂的设备也不可能外借吧?”
“这我真帮不了你了。”罗老板叹了口气,“我能给你争取到订单,已经是尽力了。设备的事儿,要么你自己想办法做简易的,要么去镇上或城里找小作坊问问,看看能不能租或者买二手的。说实话,我自己都搞了好长时间了,都没搞到手!”
林宇沉默了。
他知道罗老板不会骗他。
自从去年中央鼓励个体经济发展,镇上确实多了些做小加工的作坊,有磨面粉的,有做家具的。
但是这些小作坊怎么可能有烘干机呢?
就算真有,租设备得花钱,买二手的更贵,他现在手里的钱还得留着凑买新船的费用,哪还有余钱弄烘干设备?
“不过你也别太急。”罗老板的声音又软了些,“这订单不急着要,你有两个月的时间准备。先把设备的事儿琢磨清楚,要是实在弄不了,再跟我说,我再把订单分给别人。但小宇啊,这可是个好机会。虾皮订单利润高,要是能做下来,不仅能补上罐头厂鲜鱼订单的缺口,还能多一条收入来源,对你以后扩大规模也有好处。”
林宇心里一动。
罗老板说得对,这订单确实是个机遇。
要是能做下来,不仅能缓解资金压力,还能积累加工经验,以后再接到类似的订单,也不用手忙脚乱。
至于设备,或许能想办法自己做简易的,比如用木板搭个烘干房,再装几个煤炉加热,虽然简陋,但说不定能凑合用。
“罗大哥,我想试试。”林宇咬了咬牙,“订单我接了,设备的事儿我自己想办法。两个月时间,应该能弄好。”
“好!有你这句话,叔就放心了。”罗老板的声音透着高兴,“我明天就把订单合同寄给你,你收到后签了字寄回来。设备的事儿要是遇到难处,也能跟我说说,我帮你打听打听有没有门路。”
挂了电话,林宇站在村委会门口,晚风一吹,脑子清醒了不少。
虾皮订单是机遇,也是挑战,烘干设备是最大的难题,但只要能解决,就能打开新的局面。
突然,他拍了下脑门,忍不住笑自己“真是急糊涂了,哪用得着非找现成设备?自己先做个简易的凑合用,不就行了?”
他立刻在脑子里琢磨起简易烘干机的样子。
用村里常见的木板搭个四方的架子,四周蒙上塑料布挡风,底部铺一层铁丝网,下面架上两个煤炉,再在顶部开个小口通风,这样煤炉加热的热气能在架子里循环,把铺在铁丝网上的虾皮慢慢烘干。
村里老木匠手巧,找他帮忙搭架子,再去镇上铁匠铺打几个铁盘当煤炉的托盘,花不了多少钱,最多两三天就能弄好。
就算这简易烘干机真不行,也还有后路。
林宇想起村里老一辈人晒虾皮的老办法,小时候他还跟着奶奶晒过。
把新鲜的虾倒在海边的石板上,利用正午的太阳暴晒,每隔两小时翻一次,傍晚再收进竹筐里,遇到阴天就挪进屋檐下,用柴火的余温慢慢烘。
虽然这种方法靠天吃饭,但现在是初秋,辽东湾的晴天多,只要提前看好天气预报,赶在晴天集中晒制,应该能保证质量。
想到这,林宇脚步轻快起来,转身往村长爷爷家走。
村长爷爷今年七十多,一辈子在海边讨生活,最懂晒虾皮的老法子。
敲开村长家的门,老爷子正坐在炕头抽旱烟,见林宇来了,笑着招呼“小宇啊,这么晚了来,是有啥事儿?”
“爷爷,想跟您打听下村里以前晒虾皮的老办法。”林宇坐在炕沿上,把虾皮订单的事儿说了,“我想先做个简易烘干机,要是不行,就用老法子晒,您给我说说注意事项呗?”
村长爷爷磕了磕烟袋锅,眼睛一亮“五千斤虾皮?这订单不小啊!老法子晒虾皮,关键在‘选虾’和‘控温’。得选刚捞上来的活虾,趁新鲜的时候用海水洗干净,别用淡水,不然晒出来的虾皮发苦;晒的时候得选海边通风好的石板地,石板吸热快,晒得匀,翻的时候得轻,别把虾皮弄碎了;要是遇到阴天,就把虾皮挪到柴房,在灶膛边搭个架子,用柴火的余温烘,火候别太大,不然容易焦。”
林宇听得认真,掏出记事本一一记下“那一次最多能晒多少?要是连续晴天,多久能晒好一批?”
“一次晒个两百斤没问题,连续晒三天,虾皮就能干透,一捏就碎,还不返潮。”村长爷爷笑着说,“你小子平时捕鱼捞的虾就不少,哪用得着专门去捕?把以前卖给小商贩的虾留着,再加上自家吃的,凑五千斤不难。”
林宇点了点头。
每次出海捕鱼,渔网里总会带上来不少小毛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