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谋而后动(3 / 6)

蛋糕,他现在兼顾内外,力有不逮,需要有个人帮他左右维持。

可这样的局面不能长久,他早晚是要回来的,到时候辽东就不需要人接班了吗?

她虽然在京城,不比辽东那些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也有她的优势。

至少集团的关系网在李学武这一任期内是有足够的时间来编织的。在这期间她更是要积极努力配合好李学武在京的工作。

只有做出贡献,才能分吃蛋糕。

李学武回京,辽东必须有人接班,到时候她就算谋不到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组长的位置,也能以下放的姿态谋一任副局的单位,她看徐斯年的营城船舶就很好。

当然了,她不是没想过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组长的位置,只是有自知之明。

虽然这个时代强调妇女能顶半边天,可重要岗位几乎没有女同志扛旗的。

所以她有所猜测,三年时间里,徐斯年要是积极向李学武考虑,并在任期内拿到足够多的成绩,就有机会扛这杆大旗。

毕竟要论资历,徐斯年并不比她差,尤其是地方工作经验甚至比她还要强。

既然谋不到辽东工业一把的位置,那就实际点,奔着晋级以后的营城船舶去。

只是李学武并不看好她去营城船舶,徐斯年这几年有多艰难他是相当清楚的。

有人要问老徐在营城有什么好为难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真正做过收购企业和兼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都清楚这里面的道道。且不论各种山头和关系的你来我往,他是既要当裁判员,又要下场踢球的负责人相当的为难。

也就是集团对营城船舶的投资和管理力度一直都很强,不断安排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以及工人稀释原本的人事结构。

就算是这样,据徐斯年反应,营城船舶内部的小圈子也是不老少。他这几年很是有一部分精力消耗在了内部协调方面。

李学武都不敢说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能做的比徐斯年更好,两人走到这一步都很清楚,距离地面太高了,不能来硬的,说以柔克刚好像是儿戏,但也是实情。

要哄,要打,还要耍。

李学武去辽东都要施怀柔之策,更不用说他徐斯年了,忙的他差点后院起火。

徐斯年这样的人精都被折磨的手忙脚乱,卜清芳都没有基层管理经验,哪里理得清这里面的门道,反正他是不赞成的。

从卜清芳关心营城船舶的态度他就能猜测出些许什么,只是没有给出答复。

都是成年人了,没有答复其实就是一种答复,李学武的态度十分的明显了。

“先说说我的事。”李学武迭起右腿,稍稍斜靠在沙发扶手上讲道:“辽东那边的情况更复杂一些,我需要帮手。”

“什么样的帮手?”卜清芳抬了抬眼眸,问道:“从综合管理部调人?”

“不是缺秘书。”李学武摆了摆手,认真地讲道:“是缺少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的人,是在某一领域有经验的人。”

“哦,你想要一些大学生?”

卜清芳了然了,李学武这话里的意思不就是需要一些破冰的年轻人嘛。

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这三点一看就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还没有破坏掉内心对事业的理想和信念,还没有完全消耗掉年轻人的热血和冲动……

不能再往下说了,否则某些人要哭了。

说白了,李学武在辽东遇到了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需要有人帮他冲锋陷阵。

这些年轻人有精力,有原则,有冲劲,敢打干啥,谁也不怕,多好的牛马。

李学武更不怕这些人给他惹豁子,只要站在后面拿着缰绳和鞭子,辽东工业领导小组这架马车才能真正地运行起来。

当然了,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去辽东历练这一遭也不吃亏,能从李学武手底下锻炼出来,这事业上的路算是走宽了。

对于李学武来说,工业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事变革的推进和深化。

看来李学武到辽东的第一把火准备烧起来了,就是不知道谁要倒霉。

反正李学武要的这些年轻人陆陆续续地会插手辽东的各方面工作,然后就是以某个支点撬动整个辽东的管理体系。

到时候这些年轻人也会逐渐融入进辽东的工业管理体系,成为其中的关键。

再说直白一点,李学武就是想调白纸一张的年轻人替换掉不听话的老顽固。

在卜清芳看来,他是要组建自己的御林军了,也是为以后再进一步打基础。

她都能想到去营城船舶,李学武就没想过回集团以后要做什么?

怎么可能呢,熟悉秘书长的人谁不知道,秘书长做事从来都是走一步看十步。

他办公室保险柜里多少份预案文件就足以说明这些了。

秘书长要用人,而且是布局辽东,是继保卫处那些干部培养的另一个体系。

未来李学武回京,手里至少有三方人马:保卫系、秘书系、辽东系。

这一过程中是否还会有其他体系的干部向他靠拢就说不清楚了,或许只有等到他担任集团一把的时候才能看得清楚。

看清楚什么?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