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妄下雌黄,南北大防(4 / 4)

万历明君 鹤招 3341 字 27天前

不错!

什么报社挑拨,报纸流毒,不都是皇帝优容出来的结果?

当初文华殿一干廷臣,几乎没有一人愿意放开报禁。

那可是前宋的覆辙!

前宋从天圣九年,悬赏“别录单状”,到大观四年,“告捕小报,赏银千贯”,乃至淳熙十五年,甚至重罪到流放的地步——“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受小报官吏,取旨施行。”

就小报有以来,没有见过主动放开报禁的皇帝!

当初皇帝授意通政司办报时,朝臣还睁一只闭一只眼。

等到新闻版署成立,意图开放报禁以后,群臣对此的进谏就没停过。

礼部上奏说“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都察院搬出前宋大观四年九月,小报捏造宋徽宗罪己诏的故事;户部主事则拿钱财说事,言报纸“获不赀之利”;各地巡抚更是直言不讳,说此举不利约束百姓。

报纸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几乎是当时朝臣的共识。

是皇帝一意孤行,才推行了下去!

若非如此,又岂会有今日之事?

甚至于连逐渐消弭的南北之争,如今也沉渣泛起,一句作茧自缚,当真没说错!

朱翊钧将群臣的神情都映入眼中。

果然,谁都逃不过欺软怕硬的本能。

南北之争这种硬茬,不去看它,就是没有,偏偏报纸这种东西,就是把矛盾摆在了明面上,使人无法视若无睹。

这样的东西,哪能不招人恨?

朱翊钧朝汪宗伊摆了摆手:“朕还是有些度量的,不要弄得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起身说话罢。”

汪宗伊闻言,不仅没有起身,反而再度下拜请罪。

朱翊钧懒得再喊,只摇了摇头,轻声道:“朕说两点。”

群臣精神一振。

果然,又到了皇帝展示他那足以拒谏的才智的时候了。

殿内廷臣无不敛容静肃,恭谨等着皇帝德音。

朱翊钧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其一,报纸这事,是朕考虑不周,给了贼人可乘之机。”

群臣一怔,难以置信地看向皇帝。

朱翊钧没有理会,只继续说道:“朕当初也说过了,开放报禁,是为百齐放,繁荣经典;也为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连带着推出字典、传播文字。”

“这是教化天下的大功德,朕不以为错。”

繁荣文艺和对知识分子改造,这是儒学现代化必行的道路,朱翊钧从来不觉得开放报禁是做错了。

“当然,事物新兴总是坎坷,朕也没料到,放开报禁之后,彼辈竟然立刻翻脸!”

“不仅肆毁时政,摇动众情,甚至连朝廷都不肯认了,逼得朕不得不换了路数,要引蛇出洞。”

“这自然是朕的疏忽,汪卿的犯颜直谏,朕是认的。”

朱翊钧瞥了一眼看不出表情的汪宗伊,目光又落回文华殿上。

他思索片刻,紧接着认真说道:“朕的路没走错,只是需要步子走慢一点,朕如今将这些报纸拿到文华殿上来,论的不就是如何调整?”

群臣不由默然。

“其二,诸卿当真以为,如今的南北之争不过是报纸催发,只要不主动提及,便会自行消弭?”

跨越历史长河来看,这真是天真到不能更天真的想法。

英宗自瓦剌学成归来,都知道在挑选庶吉士时,不用南人——“今科进士中,可选人物端重、语音正当者二十余人为庶吉士,止选北方人,不用南人。”

哪怕宽容如孝宗,当年也受下了内阁大学士焦芳,进献的那副《南人不可为相图》,如今就陪祀在孝宗陵寝之中。

焦芳在孝宗实录里抹黑南人,后人想重修,世宗更是轻轻婉拒“焦芳任情,天下自有公论,不必修”。

即便是如今,朱翊钧亲手建立的求是学院这种新灶,南直隶出身的程大位,已经开始呼朋引伴,四处推崇廷推票选,由老学者举荐新的学者了。

若是不闻不问,只怕不出百年,就得一堆父子、兄弟、翁婿学者。

运气差点,再让南直隶、浙江琢磨出近亲繁殖的路数,占去两院学者总数的一半,新学院也就基本废了。

自动消弭?到底谁坐上了龙椅敢轻视了南北之防?

想到这里,朱翊钧不禁摇了摇头,旋即肃容正色道:“诸卿,诳朕可以,不要把自己也诳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