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皇长孙是怎么丢的(2 / 3)

脚步声。难道朱英记忆里被封存的真相,真的和钟山皇陵有关?

还有那鱼龙帮,居然是张定边的旧部,他们在钟山据点,到底想干什么?

“走,去中军都督府。”朱棣道,“李新见了父皇后,应该会回一趟中军都督府,他现在还是中军都督府金事。”

鸡鸣寺。

马皇后的软轿在山门前落下。

她今日未着凤袍,只穿了件石青色暗花棉袍,随侍的司言海勒捧着檀香匣。

“母后,这石阶滑,你慢些。”燕王妃徐妙云上前半步,伸手虚扶着马皇后手肘。

她身侧的秦王妃王氏则微微落后,嘴角含笑。

今日婆媳三人约好,来寺里上香祈福。

在僧人的引领下,进了大殿,正中的菩萨金身在烛火中显露出慈悲面容,莲座下的铜香炉里插满檀香,青烟如游龙般扶摇直上。

马皇后在正中蒲团跪定,徐妙云与王氏分跪左右。

她双手接过海勒递来的三炷长香,举过头顶,两个王妃跟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马皇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在空旷大殿里轻轻回荡,“今岁江南水患,幸赖陛下洪福,堤坝得固;关中旱灾,亦有漕粮转运,未致饥馒。然滇南瘴气未散,百姓仍受疟疫之苦;燕云边境,胡骑时有袭扰,戍卒不得安枕。”

她顿了顿,额头轻触蒲团,声音里添了几分恳切:“伏愿菩萨垂怜,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愿天下疫病早消,良医遍布乡野,勿使黔首因疾致贫;愿边军强盛,胡虏远遁,戍卒皆能归家团圆。更愿陛下龙体安康,诸子贤明,君臣和睦,共护这大明江山,保我子民永世太平。”

祷词说罢,她将香插入香炉,两个王妃跟着。

上香祈福后,三人走出大殿。

徐妙云看了看王氏的脸色:“姐姐今日气色似乎不佳?”

王氏正扶着额头,闻言勉强笑了笑:“许是昨夜没睡好,不妨事的。”

殿外,朝阳落下。

马皇后望着寺外连绵的民居,转身笑道:“本宫还要去后院禅房抄经,你们随意走走。”

“儿媳随母后去抄经。”徐妙云立刻应道。

王氏却蹙着眉,声音有些发虚:“儿媳有些头昏,想在廊下走走,稍后再去陪母后。”

她话音未落,身子便晃了晃,幸亏海勒眼疾手快扶住她胳膊。

马皇后连忙上前探她额头,又摸了摸她冰凉的指尖,脸色霎时凝重:“可别是染了风寒?要不先回府让太医看看?”

王氏勉强摇头:“真不碍事,许是方才跪得久了,走走就好。”

“海勒。”马皇后吩咐,“你陪你姑姑在寺里走走,仔细看着些,若觉得不适立刻回禀。”海勒颔首称是,搀扶王氏,两人沿着游廊走去。

徐妙云站在原地,望着她们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拐过游廊后,秦王妃方才苍白虚弱的神态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听说李新回来了?”

海勒警惕地瞥了眼四下无人,压低声音道:“是,今早他进宫面圣了。”

“还以为他死了,竟然还有命回来?”秦王妃目光里的杀机几乎凝成实质。

“他应该知道合撒儿是怎么死的。”海勒开口。

秦王妃眼中冷意浮动。

“如今合撒儿死了,也不知道他还会不会听我们的命令。”她微微蹙眉。

远处禅房传来木鱼声,一声一声敲在她心上。

李新作为陵卫指挥金事,掌握着钟山皇陵的布防图。

“他敢不听?他有太多把柄捏在我们手上,只要我们想,随时能让朱皇帝诛他三族。”海勒嘴角勾起一抹狞笑。

秦王妃缓缓点头:“回头,得见他一面。这个人很重要,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棋子,不能随便弃了。”“我最想知道的是。”海勒眼中寒芒闪烁,“当初发生了什么,怎么就把那孩子的弄丢了。”这时,脚步声传来。

海勒余光瞥见几个僧人转过回廊,立刻抬手虚指寺中百年银杏,声音拔高:“姑姑你瞧,这树的枝桠倒像是凤凰展翅呢。”

秦王妃心领神会,指尖轻触飘落的枯叶,作出欣赏姿态。

待僧人袈裟掠过转角,她们又收起笑脸。

“姑姑,还有件大事。”海勒压低嗓音,“燕王和马天昨日查到了户部库房,发现了沙枣花。”秦王妃猛地一惊。

沙枣花是塞外特产,宫中只有海勒和翁妃有。

“那岂不是会怀疑你?”她后退半步。

海勒摇头:“目前还不会。当时出入库房的记录,全落在芷罗宫名下。”

秦王妃望着满地碎叶,想起翁妃进宫的那天。

“他们怕是盯上翁妃了。”她沉声道。

“姑姑,我们该怎么办?”海勒问。

秦王妃沉思了一会儿,凝视海勒道:“关键时刻,主动揭发翁妃,亲手将她押解到皇后面前,用她的命换你不暴露。”

海勒浑身一颤。

若能亲手将翁妃定罪,不仅能洗脱嫌疑,更能借此得到皇后更加信任。

“是。”她低声道。

“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