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呼啸。
可坤宁宫内却很暖,因为有地龙。
殿中那道淡蓝色的光墙依旧如流水般轻轻波动。
太子妃、秦王妃、燕王妃三人并肩立在光墙前,看着戴清婉端着汤进去了。
“里面会不会很冷?”秦王妃下意识搓了搓手。
“清婉不是说了么?”燕王妃徐妙云轻轻摇头,“里面有暖气,比咱们这殿里还暖些,母后在里头只穿薄棉衫就够了。前几日清婉还说,母后嫌里面太暖。”
太子妃轻轻叹了口气:“算下来,母后在里面已经住了十几天了。今早清婉说,母后的身子养得差不多了,今日就能出来。”
“等舅舅到了,检查过母后的身子,就能接母后出来了。”燕王妃美眸亮起。
秦王妃满脸期待:“可算能亲眼见着母后了!这些日子只能听清婉说她精神越来越好,心里总还是悬着,如今总算能踏实了。”
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朱元璋大步进来。。
“儿媳参见父皇。”三人立刻屈膝参拜。
朱元璋抬手,声音比往日温和了许多:“免礼免礼。”
他的目光落在光墙上,眼神里藏着掩不住的期待:“今日你们母后出来,安置妥当后,你们就各回各家。这里有咱盯着,不用你们守着。”
“父皇,儿媳们也想留在这儿孝顺母后。平日里给母后煲些汤、递些暖炉也好,总不能让父皇一人辛苦。”太子妃连忙道。
朱元璋却摆了摆手:“用不着!她有咱呢!你们母后这些日子受了苦,出来后得好好歇着,身边有咱照顾就够了。你们回去照看着家里的孩子,别让她再操心就是。”
三位王妃相视一笑。
她们怎会不知道呢?
这十几天里,朱元璋几乎天天往坤宁宫跑,有时甚至会盯着光墙站半个时辰,连内侍递上的热茶都忘了喝。
前几日戴清婉说母后能下地走动了,他还偷偷拉着清婉问了半天,连母后吃了多少饭、睡了多久都要一一问清楚,那模样,比谁都急着见皇后。
朱元璋站在光墙前,背着手。
他望着那道淡蓝色的光晕,嘴角都不自觉地向上弯了弯。
再过一会儿,他就能见到他的妹子了。
没多久,马天进来了。
“小舅子!”朱元璋主动迎了上去,脚步快得让身后的三位王妃都愣了愣。
马天还没来得及脱去厚重的外袍,朱元璋就已经凑了上来:“快,快把妹子带出来!这都十几天了,咱这心里头总悬着。”
见他这急不可耐的模样,马天翻了个白眼:“瞧把你急的,跟那盼着糖吃的毛孩子似的。我姐刚喝完清婉炖的鸡汤,还得缓口气,急什么?”
朱元璋被他怼得嘿嘿一笑,脸上竟露出几分憨态,全然没了往日朝堂上的威严。
他搓了搓手,目光又飘向光墙:“小舅子,这段时间可真是辛苦你了。等妹子出来,你就回去好好歇上几日,宫里的补品我让御膳房给你送过去。”
“就这么把我打发了?”马天挑眉,故意板起脸,“我可把你娘子从鬼门关拉回来了,淋巴癌啊,换了太医院那些老东西,早束手无策了。你就给点补品?”
朱元璋被他点得往后退了半步,摊手:“那还是你亲姐姐呢!你救她不是应该的?”
马天见状,扶额叹气:“我就知道你抠,哪朝皇帝有你这么抠。”
这话逗得朱元璋也笑了:“别跟咱这儿贫!等明年开春,你跟着北伐去,要是能立了功,咱给你封个国公,行了吧?”
“你可真会做皇帝。”马天没好气地瞥了他一眼。
他心里却清楚,朱元璋这话虽带着点敷衍,却也是真心。
国公之位在朝堂上已是臣子最高的爵位,太早得到,未必是好事。
封无可封,才是臣子最可怕的事。
站在一旁的燕王妃见此情景,忍不住弯了弯嘴角。
陛下平日里对朝臣威严甚重,连太子说话都要斟酌几分,可在国舅面前,却全然没了帝王架子,倒像寻常人家的姐夫跟小舅子拌嘴。
也只有国舅,敢这般跟陛下直言“抠”,还能让陛下笑着哄劝。
太子妃站在稍远些的地方,眼底飞快地掠过一丝冷意。
陛下竞要封马天为国公?
马天本就因救了皇后而深得信任,若再得了国公之位,手握权柄,往后朱英在朝堂上的势力只会更盛,这对她和允效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秦王妃则是眼神微变。
她往日见朱元璋对马天虽客气,却也只是倚重,今日才见他这般带着点讨好的模样,可见马天在陛下心中的分量,比她想象中重得多。
“好了,别耽误工夫了。”马天懒得再跟朱元璋拌嘴,挥手道,“都退后点,我接我姐出来。”众人连忙齐齐后退。
马天走到光墙前,回头看了眼眼巴巴望着的朱元璋,抬手缓缓推开了光墙那层流动的光晕。没一会儿,光晕缓缓向两侧散开。
马天率先迈步出来,他侧身站定,伸手轻轻扶着身后的人,戴清婉则紧随其后,小心翼翼地托着马皇后的另一只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