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特权:深度畅游【6.2千字!求月票啊!】(2 / 4)

碑前拍照打卡,挤在纪念塔下仰头看。

“悠南,先补个妆?汗有点多。”今天队伍里还多了一个负责后勤的一个小姑娘,她拿着粉扑过来。李悠南摆摆手:“不用不用,跑起来反正还得流汗,自然点好。”

况且,他还真不怎么相信人家的化妆技术。

小刘拿着脚本过来,指着纪念碑侧面一段宽阔的花岗岩台阶和旁边一组低矮的景观台:“悠南,按计划,你从这里起跑,跳过景观台,然后沿着这条轴线冲刺一段,镜头会拉大全景,把纪念碑和你都框进去。无人机负责俯瞰。安全员会在景观台下面垫软垫,放心。”

“行。”

李悠南走到起点位置,感受了一下地面的摩擦。

旁边有游客注意到李悠南们这组架着机器、带着工作牌的人,好奇地张望。有小孩指着无人机兴奋地喊:“看,大飞机!”

他们的家长则被安保礼貌地拦在拍摄区域外。

准备就绪,张哥喊开机。

李悠南深吸口气,沿着台阶加速俯冲,脚下发力,轻松跃过景观台,落地后几步缓冲,继续沿着中轴线向纪念碑方向冲刺。

视野里是空旷的广场地面和前方高耸的纪念碑基座。

跑动中,眼角的余光能看到不远处被拦住的游客,他们举着手机在拍李悠南,也拍纪念碑。这种感觉有点奇妙一一李悠南在这里工作,而他们是纯粹来游玩的。

李悠南跑过的地方,是普通游客无法进入的区域,视角完全不同。

拍完这条,回看素材。

无人机拍下的全景确实震撼,空旷的广场中央,一个小小的人影在快速移动,背后是庄严肃穆的纪念碑,远处是城市的天际线。

而同一时间,普通游客只能挤在纪念碑基座的围栏外仰望。

中场休息,李悠南坐在树荫下喝水。几个大胆的游客隔着安全线问:“哥们,拍电影呢?”李悠南笑笑:“拍点宣传片。”

“真酷啊,能随便跑!”

他们语气里带着羡慕。

李悠南指指自己汗湿的T恤和旁边一堆设备:“都是工作,也得听导演的。”

他们哈哈笑起来。

下午转战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更是人挤人。

李悠南们的小团队在窄巷里穿行,寻找合适的拍摄点。

张哥和小刘需要不断协调人流,清出短暂的拍摄空间。

有时一个镜头要等好几拨游客过去才能拍。

在一个相对僻静的巷口,李悠南们打算拍一个李悠南从高处一个废弃门楼的矮墙跃下,落在青石板路上的第一人称视角。

架设机位时,旁边一家卖绿豆汤的小店排了老长的队。

老板娘忙得满头大汗。

张哥对那个小姑娘说:“去买几碗绿豆汤来,给大家解解暑,多买点。”

这个小姑娘应该是实习生。

小姑娘应声挤进队伍。李悠南靠在墙边等,看着游客们耐心或不太耐心地排队,为了那碗清凉。过了一会儿,小姑娘端着个塑料筐回来了,里面是好几碗冰镇绿豆汤。人手一碗。

李悠南端着碗,坐在拍摄点旁边的石墩上,慢慢喝着。

绿豆汤清甜冰爽,瞬间浇灭了暑气。

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寻找美食和打卡点的游客,再看看身边正在调试运动相机的团队,心里那点特权感又冒出来了,不过这次是带着点小确幸的悠闲。

不用排队,就能喝到解暑佳品,能在闭馆后或者非开放区拍摄,独享片刻清净,有专业的人替你搞定路线、安全和构图……

绿豆汤喝完,拍摄继续。

跃下矮墙时,石板路在运动相机的视野里急速放大,风声灌入耳朵。落地站稳,巷子那头传来游客的几声惊呼和掌声。

李悠南摘下头盔,冲他们笑了笑。

拍摄最后一个地点是南昌起义纪念馆。

这里也正是这一次在南昌的打卡点,原本在拍摄的计划当中是没有这个地方的,是李悠南强烈建议加进去的。

毕竟,是任务打卡点,得去啊。

跟杨慧提出来加南昌起义纪念馆的时候,李悠南看上去情感真挚,杨慧大为感动。

这年头这么踏实,有情怀的年轻人可不多了,便拍板协调,这才有了这个计划。

傍晚时分,车子开到中山路,远远就看到江西大旅社那座银灰色的回字形建筑。

门口同样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等着入场的游客。

夏日的傍晚,暑气还没散尽,队伍里摇扇子的、擦汗的,空气里都是等待的味道。

他们的车没停,张哥熟门熟路地拐进旁边一条小通道。

小刘跟门口工作人员打了个招呼,亮了下融媒体中心的工作证:“拍灯光秀素材。”

栏杆抬起,车子直接开进了内部停车场。

下车时,还能听见围墙外游客队伍嗡嗡的喧闹声。

“我们拍两个点,”

小刘拿着脚本说,“一个是闭馆后,趁着光影八一灯光秀开始前,人少清净,拍你在建筑外围的跑动和翻越,动作设计得利落点,衬着这老建筑。另一个是等灯光秀开始后,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