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谷城原先的都司和守备,都死在了京都。
剩下两个千夫长均已投诚知府周廉安,其中之一更被周廉安奏请兵部,提拔为了守备。
如此一来,整个秋谷城,几乎都是这位知府大人说了算。
在林青川的帮助下,宋念守又塞了银子,最后带回了一张聘命文书。
并未像宋念云说的那般,让谢玉婉当上官夫人。
而是聘了宋念守,作为四县总制司丞。
这是一个不常见的半实衔,通常只会给那些不入九品十八阶官职,又需要一定权力的“编外人员”。其实还有个更适合的巡检使,有巡视,监察,捕盗的权限,是正儿八经的九品官。
不过宋家无人考取功名,就算周廉安想给,也实在给不成。
好在四县总制司丞的职权,通常由官府拟定。
说是半实衔,实则操作空间很大。
拿了聘命文书回到家,一家子都来看新奇。
倒不在乎能不能当官,单纯觉得有趣。
有了这张文书,那几个县的乡保头衔就显得不重要了。
按照林青川的说法,现在没人愿意去县城当官,都怕被流民军半夜抓起来砍了脑袋。
宋念守身为四县总制司丞,在无县太爷坐镇的前提下,可谓只手遮天。
临安县的小钱庄,听说了此事后,掌柜的连夜把产业还了回来。
至于银子,直接折价一成。
上万两银子,折到了一千两,还得赔着笑脸说:“时局不好,若手头紧,银子缓些日子再给也无妨。”宋家虽非富可敌国,但该给的一定要给。
银讫两清,产业重新回到了宋家手里,再不用担心让人夺了去。
谢玉婉不禁感慨,难怪那些人拼了命的考功名,有个官职,确实好的很。
宋启山却道:“你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那些半夜让人潜入府邸砍了脑袋的,可都不是平民百姓。”
这样一说,谢玉婉无法反驳。
如此,宋家除了宋老爷外,又多了位宋司丞。
无论素原县,东湖县,还是启华县的人,都不禁哀叹一声。
他们见过太多不仗义的官员,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明明说好的事,转脸就给翻篇了。
那些田契地契,怕是很难要回来了。
之后几年里,流民军到处都是,也有数次从秋谷城附近经过。
好在都是小规模,人数几百,最多上千。
有宋家庄的民兵在,倒也无人敢乱来。
加上宋家对民兵有特殊照顾,粮食优先供应,地位相当的高。
其他几个县的壮丁,都忍不住想加入。
年年大旱,许多村庄都颗粒无收。
加入宋家庄的民兵,还能混口饭吃,少吃两口,便能给家里带点。
否则的话,只能逃荒去了。
让人惊奇的是,那么多田地收不到粮食,唯有宋家庄的田地,虽说也减产,却勉强够吃的。一方面是庄里提前挖了许多大池塘,专门用来蓄水。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家庄偶尔会得老天爷青睐,下几场雨。
许多人都说,宋家庄是块福地,难怪宋家能起势呢。
就连秋谷城知府周廉安,都忍不住跑来看了一眼,却看不出什么名堂。
宋念守成为四县总制司丞的第二年,梁国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距离秋谷城四百里左右的安阳城,这里是梁国奉州首府,数一数二的大城。
知府谭挚信,从周边征召了上万人。
加上原先的驻军,总计两万七千人,竖起了一面王旗。
安阳城不再是梁国所属,自立为王。
有了一面旗帜,其他人立刻跟着有样学样。
一面面王旗竖起,紧接着便是真正的内乱。
互相征伐,结盟,背刺。
仅仅两年不到,便有数面旗帜倒下。
弱的被连皮带骨头一块吃掉,强者恒强。
令人惊奇的是,梁国乱成这样,周边几国却始终未曾进犯。
准确的说,倒也有人想浑水摸鱼。
结果带兵进入梁国境内,主将便莫名其妙暴毙。
有突发重疾的,有被雷劈的,还有吃东西活活噎死的。
各种死法,让周边几国忌讳不已,再不敢轻易踏入。
这些消息,宋家自然也听说了。
宋启山还特意和宋念守聊了许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梁国也许还有仙人,又或者世外仙宗的力量留存,不允许他国随意进犯。
这也从侧面作证了先前的猜测,王朝更迭,不过是为仙人提供某样东西罢了。
就像野兽的领地,不容其它野兽进入一样。
这让宋家对于天下一统,并无太大兴趣。
就连宋念丰,也只是对周边两座主动进犯的城池下了死手,一举攻下。
以凉山为起点,掌握四座城池的宋念丰,成为了有数的大势力之一。
就连兵部也不得不给他晋升一级,如今已是从三品的参将。
让人意外的是,贺周知的发展,反倒比宋念丰还要快一些。
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