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都要喊他一声校长,那还得了?(1 / 2)

此时的默多克,还窝在澳大利亚。霍建明在欧美各国布局报纸业的做法很简单,他直接复制前世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扩张的路线图,截胡他收购的报纸。复制不了,截胡不了当地的报纸,那就直接在当地发行英文版《香江日报》。

1965年4月8日,钻石“公关”再次起了作用,霍建明申请成立香港电影学院和辰海技术学院同时获批,港英政府在划拨给香港科技大学的地皮旁边,分别划拨了十公顷和三十公顷的地皮给霍建明私人成立的香港电影学院和辰海技术学院。

香港电影学院自然是用来培养电影人才的。这么多年下来,霍建明已囤积了大量影视版权,至今仍在不断的按乾坤储物球图书馆文学作品出版的年份,提前三年“抄”出来发表、出版。

1970年李小龙回港之时,彩色电影的制作成本也已大幅降低,他打算在1970年正式启动布局已久的计划,把香港打造成名符其实的“东方好莱坞”。

现在成立电影学院,培养影视行业人才,正是时候。

而成立辰海技术学院,自然是给辰海实业公司乃至香港培养基层的技术人员了。

次日,霍建明便在《香江日报》刊文,宣布自己成立了香港电影学院和辰海技术学院。两家学院同时在9月1日正式对外招生,9月10日正式开学,学制四年,学杂费全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直接安排在自己名下的电视台、电影公司和辰海实业公司工作。

消息一出,再次引起全城轰动。

香港许多子女今年已上中四、中五或中六的家庭,立即计算起今明两年增加的大学学位来:香港科技大学明年10月正式自主招生,后年9月1日正式开学,首届共计招收三千多学生;香港电影学院首届及往后三届均招收一千二百名学生,第五届开始每年只招收五百人;辰海技术学院首届招收三千多学生。也即是说从后年开始,霍建明私人成立的三家大学共计提供了八千多个学位。

关键是霍建明成立的这三家院校的毕业生,港英政府承认其学历,而且学杂费全免,品学兼优者还不愁没工作!

香港许多没把握考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又没钱送子女出国留学的中下收入家庭,立即全都沸腾了。

香港的电影从业人员更是欢呼雀跃,高呼万岁。

原因无他,香港电影学院首届以及往后三年之所以每年招收一千两百名学生,霍建明在《香江日报》上说得很清楚,现时的电影从业人员报考电影学院无文化程度要求,只考专业知识。

他更是直接明言,自己的目的便是让香港现在的电影从业人员尽量全都接受正规的影视专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香港的电影从业人员都明白一件事,这其实就是霍建明让他们去拿学历渡金。

至于香港的其他电影公司老板,却全都破口大骂,骂霍建明笼络人心。

邵逸夫看完报纸之后,差点晕倒。回过神来之后,他叹了口气:

“他这是在成立电影行业的“黄埔军校’么?以后所有导演、演员等电影从业人员见了他,都要喊他一声校长,那还得了?岂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行,绝对不能让他当校长!”

次日,香港《工商日报》、《星岛日报》、《南华日报》等右派和英文报纸纷纷讨论谁才有资格当香港电影学院的校长,一番似模似样的分析下来,得出的结论都说陆运涛最适合。但陆运涛已空难去世,那就只有邵逸夫适合了。

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水军作业流程,灵魂来自前世的霍建明一眼就看穿:

“哟曜,邵老抠不想让我当校长,还想由他来当?嘿嘿,你想多了!”

霍建明立即回应,第二天便在《香江日报》刊文言道:香港电影学院永远只有一个校长,那就是陆运涛先生。自己永远都是电影学院的代校长!

此文一出,邵逸夫直接蔫了。而香港电影从业人员几乎个个都在称赞霍建明。

半岛酒店餐厅,霍建明和他那留着中分头的霆叔一起喝下午茶。

肥水不流外人田,所有工程自然都让霍老爷子的建筑公司来负责,但同时开工的工程太多了,霍建明看了眼对方,有些担心:

“霆叔,三家大学同时开建,电影学院和辰海技术学院工期只有四个月多一点时间。铜锣湾那边的颐和医院也在修建,新界那边还有十几家工厂也在同时修建。新界东北角也在开山填海造地建发电厂、钢铁厂和码头,你们家的建筑公司忙得过来么?”

闻言,霍建明的中分头霆叔笑了笑:

“明仔,你安啦!所有建筑材料全都由北边负责供应,量大管够。你又已经把所有工程款提前付了,资金方面完全没问题。

剩下的主要是工地的人手问题而已。有工开,薪水高,结算又准时,如果不是现在两万多人已经够用了,再招五万人也没问题。

放心吧,我老豆说了,工厂、医院、学校全都保证按时交付使用。”

说完,他看了一眼霍建明,怨气满满的说道:

“明仔,你就不能推后一年提交硕士毕业论文?

你个害人精,我下半年才出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