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答疑解惑(1 / 2)

李启文是项目的主要推手,对项目的了解,比许县长更深入。

于是,他就把项目开发的前因后果,和后续的规划,都细细的讲了一遍。

虽然他已经讲得很深入浅出了,但在场的乡亲们,却依然听得不是很明白。

不过他也预料到这样的情况,讲完后就直接进入到了提问环节。

“你们有啥不明白的,都可以问我,别不好意思,咱们都不是外人,没必要客气。”

他虽然这么说,但下方的乡亲们却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没人开口。

见状,李启文就知道,这和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下面没人举手回答是一样的情况。

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陌生领域,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观望,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以免丢了面子。于是,李启文直接点了个人:“邢叔,你有没有啥没听明白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有个人带头,抛砖迎玉,情况就会好很多。

邢叔被点名,有些尴尬,但也正中他下怀。

他还真有好多地方没听明白。

“这个,我就想问,那个老县城不是已经弄好卖票了么?咋还要投资呢?”

这个问题,也同样是其他人共同的疑问。

“投资是为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李启文想了想,重新组织了下语言,才继续解释:“简单来说,咱县挣钱的门路,主要都在县里,比如咱县搞的那个产业园。

周边村镇上的农民,只能靠种地,或者外出打工挣钱。

咱都知道,种地挣不了个钱,好多人都是把地包出去,然后进城打工,才能养活一家老小。村里的地,也要成规模的种植,一种就种几十亩,还得种经济作物,才能靠种地挣到些钱。就这,还得看天气,看市场,万一运气不好,一年都得白干,还得倒欠银行的钱。”

他的这番话,说到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坎里。

过完年以后,村里的人就少了一大半。

年轻的,有能力的,都去了县里,长安城,或是外地打工、上班。

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上了岁数,或者没有学历,没有能力,只会种地的中老年人。

他们比谁都清楚,种地太看运气了。

很多人都是开春了去农村信用社贷款,才有钱买种子,买化肥。

春季里的一场倒春寒,就能让他们损失惨重。

就算是丰收了,如果市场不好,卖不上价,他们也只能看着好好的农作物烂在地里,最终不得不贱卖给贩子。

不少人一连好几年,都是靠着贷款在周转,连年白种,却又不得不种。

这样的日子,李启文看在眼里,他们却是亲身经历。

“所以,这种情况是必须要改变的。”

李启文的声音通过话筒传到了会议厅所有角落:“靠种地是发不了财的,要想提升收入,就要想办法。国家在推动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搞百千万工程,号召各地立足当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加快走好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让咱们能种地的就种地,粮食值钱就种粮食,药材值钱就种药材。

要是种地不挣钱,就去打工,能做生意的就做生意,简单来说,就是能干啥就干啥,适合干啥就干啥。那咱县的各个村镇,都适合干啥呢?许县长已经帮大家想好了,那就是发展旅游业。”

李启文的背后,是投影仪投出的全县地图。

他用激光笔圈了下老县城的位置,又圈了下周边的几个村镇,以及李家庄的位置,解释:“咱县的经济重心,75%以上,都在县城那一片。

但县城周边的乡镇,也都是人,也都要挣钱。

那怎么才能让咱们各个村镇的人都挣到钱呢?就靠这条路了。”

他用激光笔划过了G108国道的路线:“这条国道贯穿了全县,但平时走的车比较少,大部分车都走高速了。

不过咱应该都知道,这条国道两边,每个乡镇的路口,都有开饭店的,都是给过路的货车司机卖饭的。他们里有不少人,以前也都是周边村镇的村民,这些年挣了多少钱,大家应该心里都有数吧?”听到他的这番话,下方的乡亲们顿时都议论了起来。

“就是,老陆家那娃,二十多年前就在镇上开了个面馆,以前就是支了个棚棚,结果头一年就盖了砖房了,后来又在县城买房,前后买了三套,给他娃把房都买了,全都是靠那家面馆挣的钱。”“陈河那边那家农家菜,才叫把钱挣美了呢!过108的车,基本上都去他家吃,一天到晚人坐得满满的,零几年的时候,我就听说他一年能挣一百万了!”

“那些年,脑子活泛的都靠国道把钱挣下了,就咱瓜兮兮的就知道个种地。”

听着他们议论纷纷,李启文等了片刻,才重新开口:“所以,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最有用的大实话。县里想帮大家提高收入,也得靠这条路来想办法。

下个星期,县里应该就要开始修路了,预计是要把国道两边加宽一米。

加宽国道,是为了让车更好走,哪儿的车呢?当然是游客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