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汉服与唐铠租赁(1 / 2)

夏宇的吐槽,并非全是玩笑。

创作最难的就是确立主题,确定框架。

万事开头难,定方向是最难的。

相较于李启文确立的主题,定的框架,剩下的填充内容,还真就是些力气活。

不过即便是力气活,夏宇他们也是干劲十足。

他们几位都是顶级的从业者,不是影帝影后,就是享受国家津贴的老戏骨,在眼光方面,绝对是行业TOP级的水平。

他们都看得出,这些戏只要编排出来,就肯定是能红的。

在演艺行业,是有鄙视链的。

演综艺不如演电视剧,演电视剧不如演电影,演电影不如演话剧。

但地位最高的,还得是剧作家,也就是写戏剧的人。

剧作家可不是编剧,门槛要高得多。

那得是写《茶馆》的老舍,写《雷雨》的曹禺,才能称得上是剧作家。

那样的作品,是能够被载入史册。

而演员们也无不以演此类作品为荣,甚至可以一同被后人铭记。

李启文设计的这套节目框架,虽然达不到这种水平,但也属于别出心裁的独特作品。

如果能够成功,即便是参与创作,也属于足以列为人生荣誉的履历了。

所以夏宇他们当天回去之后,就投入了创作之中,没几天就写出了好几个小品剧的本子,自己演得不亦乐乎。

李启文这边,则腾出了时间,做着其他安排。

景点的环境建设,只是一方面。

要想营造出更真实的代入感和氛围感,服装也是一大要素。

在李启文的计划中,汉服将会作为游客游览的必备服装,也会成为景点的特色之一。

当游客和现场演员都穿着古装汉服,在古城中游玩,那氛围感自然就出来了。

为此,汉服入园将会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要求每一位游客都进行遵守。

不过这不会成为景区的盈利项目,景区也会为游客免费提供汉服,相关费用将会包含在门票里。游客也可以自备汉服,如果选择自备服装,门票将进行一定的费用减免。

但这一部分的投资,让景区承担是肯定不可能的,肯定得招商引资。

所以,黄梓涛拉着高天风一起,把这一块的业务给承包了下来。

为此,他们需要提前准备足够的租赁汉服,这笔投资不是个小数目。

游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因此就算是最简单的汉服,也得准备男女两个款式,大小两个尺寸。

如果还要再加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款式,甚至精细到M、L等尺寸,要准备的量就更多了。好在黄梓涛和徐奕洋做过潮牌服装,在这方面有些经验,知道该怎么准备。

至于汉服的制作,李启文则要求他们将订单留在了县里。

诚然,论服装制作,广东沿海地区的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

但许县长和李启文搞景点开发的初衷,就是想要带动县里的经济发展。

如果订单都流去了沿海地区,钱都被人家挣走了,那搞这个景点开发还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在许县长的支持下,李启文通过竹编培训班,宣传了开办缝纫培训班的消息。

他打算复制竹编培训班的成功模式,先吸引学员加入,传授缝纫技艺后,再将汉服租赁公司的订单下过来,形成产业循环。

只要这一套模式运转起来,那县里就算是有了自己的服装加工产业了。

不仅如此,李启文同时还开了个束甲培训班,但只招十个学员。

他打算制作一批唐十三铠,作为道具租赁服,放在景区里,提供给游客租用,穿上拍照打卡,参与景区游玩项目。

这些铠甲的造价都不低,一整套少说也得三五万,制作起来也比较麻烦。

而且这一方面的市场也小得多,不像是汉服加工,能够形成大规模的产业。

所以一开始,只能以小作坊的形式来制作。

李启文初步计划,是制作十整套唐十三铠,130套铠甲。

这个投资不小,按照每套五万块的成本,他需要投资整整650万才行。

这些钱,对于高天风来说,并不算多。

他也打算借给李启文,而且一分钱利息都不要。

这倒不是照顾李启文,实际上他能拿下汉服租赁的生意,都已经算是托李启文的福了。

汉服租赁的生意,只是初期投资大一些,但和唐铠的投资比,还是小得多。

因为汉服的穿戴方便,游客往往也不会穿一整天,是有流动性的。

如果一天的游客数量是一万人,那一般只需要5000套就可以运转起来了。

而且汉服的制作成本要小得多。

一整套汉服,撑破天也就是几百块的成本,那还是算上了设计、做工、材料,以及纯手工制作的溢价。就按300块一套的采购成本来算,初期准备两万套,也才区区600万,还不如唐铠的投资成本高。但汉服的量大,哪怕一套只算20块钱的租赁费用,平均一天只租出去一半,那也是二十万的流水。六百万的投资,不到一年就赚回来了,后续就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