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的气氛一时有些沉静。
薛宝钗不是话多之人,平日里贾环都是留在林黛玉那,今夜贾环过来,她心中有些波澜。
可她又不像王熙凤那样,习惯活跃气氛,或是像黛玉那样和贾环随意亲近。
她只是静静地坐着,微微低着头,手轻轻交叠放在膝盖上,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光滑的绫缎裙面。贾环放下茶盏,目光在她交叠的双手上停驻了片刻,开口打破了沉默:“白天忙乱。
又在前院处理了些杂事,没顾上和你们细说。
玉儿有孕是喜事,但她也时常念叨你们几个姊妹。
如今府里事情多,你和琴妹妹、可卿她们也是多费心了。”
薛宝钗抬起头,脸上是恰到好处的郑重:“王爷放心,这是分内之事。
妹妹身子要紧,琴丫头那边我也嘱咐过她了,她也是极懂事的。”
说着,她莞尔一笑:“今天,她还说提前把满月酒备下呢。”
她微微倾身,替贾环续了些茶水,动作轻柔:“林妹妹素来心思细,如今更要万事顺心才好。王爷若有空暇,多去陪陪她是正理。
我们姐妹之间,也会常去陪她说说话、解解闷的。”
贾环看着她沉静温婉的脸庞,心中疼惜更添几分。
他伸手轻轻覆上她放在膝上的手背。
薛宝钗的手下意识地轻颤了一下,但并未抽回。
她抬眼看向贾环,那双蕴秀含慧的眸子在烛光下显得更加深邃,里面清晰的映着贾环的身影。她垂眸,看着两人交握的手,良久,才抬起眼。
唇边绽放出一个比方才温婉笑意更真切的笑容,轻声道:“夜深了,王爷明日还有要务,早些歇了吧?”
灯火摇曳,将两人依偎的身影投在窗棂上,屋内暖意渐浓。
几天过去后。
贾环给递上了一个折子。
第二天,宫里便传来消息,请贾环入宫。
袭人和晴雯服侍贾环换好了衣服,贾环坐上马车,向着宫内而去。
过了午门,贾环下车。
午门后,太监早已给贾环备好了轿子,向着养心殿而去。
进至养心殿,殿内站着四个人,三个眼熟,一个眼生。
眼熟的三人,申阁老、严阁老、苏允泽。
一个眼生的,却是太子眼前的大红人。
翰林院编修、太子侍读、吏部侍郎,张学士。
“臣,贾环,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皇帝微微侧过头,没有正眼看着贾环,声音带着玩味。
他拿起贾环的折子,带着笑意道:
“这可奇了,朕以为你会主战呢。
怎么你也同意封贡了?”
贾环跪在地上,行礼道:“三韩既定。
南北二边,唯倭寇与草原诸部。
倭寇集中,譬如枝干,或折分枝或砍砍干,则可一举定之。
为雷霆之法。
而草原诸部散漫,譬如沙石,取其一则露其二,不可一举定之。
当施行细水长流之法,虚其国,改其志,徐徐图之。
因此,对草原诸部,当施行封贡之法。”
贾环有理有据,声音铿锵。
这都是他折子里已经写过的话。
皇帝放下折子,终于正眼看着贾环。
虽然是正眼相待,但身子却微微前倾,可见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若是朕让你去收复草原诸部呢?多少兵?多少时间?”
贾环想了想,他有【知兵】再加上之后抄书得的地图的话,倒也不用大军压境。
“五万骑兵,一年时间。”
贾环给了个保守的预估。
皇帝听闻此言,倒是一时间安静下来,没有说话。
五万骑兵,比他想象的要少。
但是一年时间,却是比他想象的要多。
他知道贾环擅长用精兵,却没想到即使如此,也要一年时间。
可见贾环对于星罗棋布在草原上的草原诸部,也没有信心短时间拿下。
毕竟各部之间关系复杂,而且草原辽阔,他们到处跑,很难找到。
不如倭寇好打。
倭国就在岛上,给倭国打下来,倭寇怎么都没了。
张学士行礼道:“陛下,定远王熟知军事,言之有理。
正该如此。”
而一旁的严阁老三人,却是没有说话。
贾环眯了眯眼睛。
按理说,以严阁老为主的清流应该是支持封贡的。
毕竟一旦完成封贡,那么这功劳便落不到武将头上,而是落在了文官头上。
可此时严阁老却没吱声。
贾环又看了眼皇帝,心中了然。
原来是皇帝想打草原诸部。
所以严阁老自然是反对封贡。
贾环继续道:“陛下,此时封贡,并非绥靖之策。
乃是缓兵之计。
国不可双边开战,此时休养生息,将来若平定倭寇。
自然可放马草原。”
皇帝听闻此言,斜了贾环一眼:“朕知道。”
贾环连忙将头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