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重点培养(1 / 2)

“先生。”

今天,距离分舍考试公布排名已经过去了十日。

陆北顾带着手稿又一次来到了白沙先生李政的庭院。

“这几日城里居高不下的粮价骤然降了下来,市井间还流传着哪吒降龙的童谣和神话传说... .这些是你的手笔吧?”

陆北顾心头微凛。

白沙先生虽深居州学,但这泸川城里的风吹草动,果然瞒不过他这双宦海沉浮数十年的眼睛。而且陆北顾也确实前来询问过他该如何做,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毕竞太过明显,所以陆北顾也并不意外被看穿,隐去盐法之事后坦然承认道。

“回先生,学生不敢居功。粮价骤降,是泸川韩氏出手,至于那童谣和神话传说,学生确实借神话以喻现实,只为稍安民心,襄助义举。”

李敢昏花的眼眸里闪过一丝赞许之色,随即又归于平静。

“这故事写得巧妙,直刺人心,就连老夫也没想到它竟真成了撬动时局的支点..….韩家那小辈韩子瑜,老夫见过,小聪明有余大见识不足,若无外力点醒,未必肯行此破财之举。你这一手以文救世,倒是颇有君子不器之风。”

其实在心底,经此一事,李敢对于陆北顾已经极为认可了。

毕竞李做收弟子,一方面要看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心性,只有这两者皆入了他的眼,他才会重点培养,以助其考科举入仕,将来若是青史留名,他这个先生自然也会跟着提一笔,如此他也就心满意足了。反而言之,培养出了没能力或者为祸百姓的人,对李政又有何益处呢?

当然了,这些都是李敢心底里的真实想法,他并不会在陆北顾面前表露出来。

李做顿了顿,目光扫过陆北顾怀中那卷明显被翻阅得边角微卷的手稿,话锋陡然一转:“不过,陆北顾,老夫收徒,看的不是你搅弄风云的手段。”

“老夫要的,是能沉下心做学问,能真正在科场上为我争脸的门生!十日之期已至,你那三遍精读,可曾做到?手稿中的疑惑,可曾理清?若只是忙着当那降龙的哪吒,耽误了正业,那今日这拜师礼,也就免了!”

无形的压力瞬间弥漫开来,比之前更甚。

陆北顾能清晰地感受到白沙先生话语中的敲打之意. . . …无论你外面做了多少事,在我这里,学问才是根本!

他双手将怀中那册厚厚的手稿,极其郑重地捧出,置于李敢身前的书案之上。

“学生不敢懈怠。”陆北顾声音沉静,“先生手稿,字字珠玑,学生已反复研读三遍有余。其中精要,学生以小楷逐条摘录,并附疑问于后,共得疑问三十七条,皆在此札记之中,恳请先生斧正。”说着,他从怀中又取出一本薄了许多、但字迹密密麻麻极其工整的册子,恭敬地放在手稿旁边。李政眉梢微不可察地一挑。

他拿起那本札记,并未立刻翻开,只是掂了掂分量,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心血。

他抬眼看向陆北顾,只见这年轻人的眼袋虽带着熬夜的黑色,但眼神清亮,不见丝毫闪躲,这份沉稳,远非十日前的忐忑可比。

“三十七条。”

李敢翻开札记,目光扫过上面工整的字迹。

他看得不快,每一页都停留许久。

室内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书页翻动声和窗外淅沥雨声。

陆北顾的札记条理清晰,疑问皆切中秦汉史论及墨义注疏的关键处,非深入精读者不能提出,更难得的是,不少疑问旁还附有陆北顾自己的见解,虽显稚嫩,却已见独立思考的苗头,不再是跟着书本观点的照本宣科。

半响,李敢合上札记,将其轻轻放回案上,他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紧绷的气氛却骤然一松。“虽有些见解尚嫌粗疏,有些疑问也显钻了牛角尖,但能提出这些,足见你确是下了苦功,将老夫这手稿啃进去了七八分。”

他拿起那册厚重的手稿,随意翻开一页,指着其中一段,问道:“老夫于此言“《春秋》责帅,贵在权衡’。若以此论,观今泸川粮荒,州衙失职,大户囤积,豪强如韩氏虽行义举,亦存私利。这“责帅’之“帅’,当在何处?“权衡’之度,又该如何把握?”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

它已完全跳出了手稿本身的内容,将经学大义与现实时局、陆北顾刚刚参与其中的事件紧密勾连,算是李政临时出了道现实案例的模拟题。

当然,李政的目的是培养陆北顾考科举,所以这道题目,考察的也并不是现实该如何应对操作,而是指的从《春秋》的角度出发如何回答这个题目,考察的是陆北顾考试时的临时应变能力。

陆北顾收敛心神,沉默了片刻组织着语言,然后抬起头目光直视李政。

“回先生。学生以为,《春秋》责帅,其“帅’非仅指位高权重者,更指能主导一方局势、握有资源权柄之人。今泸川之“帅’,州衙失其调度抚民之责,是为首过;囤积居奇之粮商,为富不仁,是为次祸;而如韩氏者,虽行义举,然其动机亦掺杂家族声名、未来利益之“权衡’,此亦为“帅’之一面。夫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其“惧’者,非惧刑罚,乃惧史笔如刀,昭彰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