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感谢宋相公(1 / 2)

第二天诗赋两场结束后,陆北顾的心神如同被拉满后又骤然松弛的弓弦,耳朵里嗡鸣不止,身体则带着一种虚脱的疲惫感。

那篇《通其变使民不倦赋》几乎榨干了他今天最后的心力。

昨天视线中的歪斜感并未彻底消失,反而因今日疲惫而重新出现,太阳穴突突直跳,每一次心跳都沉重地敲打着耳膜。

他不敢躺下,裹紧青鼠裘斗篷,将尚有微温的手炉紧贴小腹,在狭窄的考舍内缓缓踱步。

他一边活动,一边咀嚼着盐渍肉脯,脑海中思绪不由自主地飘散着...明日上午“压轴”的时务策会是什么?

他知道必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急要事务,但具体指向何方,一片混沌。

“欧阳修、梅尧臣这些考官,会如何出题?”

陆北顾甩了甩头,强迫自己停止无谓的猜测,此刻最重要的是恢复精神。

正月天黑得早,天色很快就彻底暗沉下来,贡院里死寂得可怕。

就在他再次运用静心方法试图摒除杂念时,细微的“簌簌”声,开始从头顶的瓦片、考舍的苇帘缝隙间传来。

一下雪了。

起初只是零星的雪籽,敲打着屋顶,发出细碎的声响。

渐渐地,雪势加大,变成了鹅毛般的雪片,无声地、密集地飘落。

寒风裹挟着雪沫,从苇帘的缝隙、考舍的门洞钻入,带来刺骨的湿冷。

原本就极低的温度,随着落雪更是骤降。

陆北顾打了个寒颤,将斗篷反过来盖在身上裹得更紧,连头脸都埋了进去。

风雪之夜,更添煎熬。

身体的疲惫、精神的困倦、刺骨的寒冷交织在一起,巡夜兵士的脚步声和扎甲甲叶的碰撞声在雪中都显得很沉闷。

“这人冻的受不了,自己要抬出去的。”

“那这老头呢?怎么不喘热气儿了?赶紧喊人!”

陆北顾蜷缩在被子和斗篷里,半睡半醒之间,还听到了有考生被抬出去的动静,甚至不止一次。“笃!笃笃!笃!”

梆子声穿透风雪,在黎明前最黑暗、最寒冷的时刻,再次撕裂了贡院的寂静。

陆北顾睁开眼,一夜的风雪侵袭和浅眠,哪怕裹了一堆衣物和被子,身体依旧如同冻僵的木头,精神更是糟糕透了。

“直娘贼!”

他挣扎着坐起,关节发出僵涩的“咯咯”声,罕见地骂了一句。

没办法,这种体验就跟冬天睡桥洞睡一晚起来一样,换谁来都不会有什么好心情。

而且,虽然考之前陆北顾就听崔文璟和曾巩等经验丰富的老生讲过贡院的考试条件比较艰苦,但他真没想到有这么艰苦啊!

拂开被子上飘进来的浮雪,他只见门外通道已积了厚厚一层自. . …雪还在下。

大雪仿佛将整个贡院隔绝于世,只剩下考舍内这方寸之地。

没有水,没有火,只有最后两块冻得略牙的胡麻饼。

陆北顾用力啃咬,冰冷的饼屑和着口腔的温度艰难地化开,提供着最后的能量。

好在他足够年轻,身体足够健康,生命力也足够顽强。

而此时,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意志更是从心底涌起,压倒了所有不适。

最后一日,成败在此一举!

“诸生肃静!”

“嘉祐二年礼部省试,策题发卷!”

发卷胥吏的脚步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因为怕滑倒所以比昨日慢的多,显得有些迟缓。接过试卷后,陆北顾深吸一口冰冷的、带着雪沫的空气,又搓了搓手,努力让手指恢复一点灵活,然后迅速展开卷纸。

“嘉祐元年四月,六塔河新堤复决,河北、京东大水,生灵涂炭,府库虚耗。今水患频仍,疏塞之策莫衷一是,请据经史,参时宜,详陈疏导之要,以应河北之急。”

看完第一道题,陆北顾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一感谢宋相公!

这道题,他几乎原封不动地做过,而且宋庠还手把手地给他改出了堪称“标准答案”的卷子。而欧阳修会出这道题也并不奇怪,因为欧阳修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一直以来都是与文、富两位宰相相悖的,是个非常坚决的“主疏派”,在六塔河出事以前就反复上疏据理力争过了。

所以,怎么答才能符合考官的心意,陆北顾也非常清楚。

“《禹贡》载“九河既道’,大禹神功,在疏不在堙;《孟子》曰“禹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顺水性而已。六塔之决非天之降灾,实人谋之未臧。强遏洪流,壅而必溃,遂致滔天之祸,重耗邦本。痛定思痛,则知“疏’为弭患之本,“塞’乃救急之末。今日河北之急,唯在深明疏导之要,参酌古今,力行不夫疏导之要,一曰察地势,顺水性。《周礼·考工记》有云:“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盖水性就下,其势莫逆。大河行于河北平原,浩荡东趋,其性然也。欲治之,必先遣明干之臣,率谙习水文之士,周行大名、澶、滑诸州,详勘川原高下,量度河身广狭,审度水势缓急,于低洼顺畅之处,因势利导,开浚沟渠,引水归槽。若逆其性而强塞之,是犹以人力搏天工,虽巨费累功,终不免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