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关于组织全军阅读‘团长’通知》(1 / 2)

十一月。

从杭州回到北平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气温差距。北平冷的比较早的时候,会在11月初就开始下雪。所以一回到北平,李有思就裹着一件毛衣。

回去了大石桥胡同拿狗,小狗狗认住了人,立马跑过来扯着李有思的脚,疯狂拉扯。

“今天刚刚回来,你扯我脚,就饶了你。”

他揉了揉花椒,把礼物带给了秃驴。

才带着它回去了四合院,院子照看的很好。

这段时间吗,李有思就在院子里面休息,不时就看看书。

他在书房里面专门去买了一个火盆,放在脚下,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出去拿着木炭进来,这木炭是找这些大杂院的人收的。

这个时候,李有思想了想要是有空调就好了。

不过80年代初期,空调主要供应给特殊单位、特殊部门和极少数家庭,是地位的象征,部级领导家里才有空调。

到80年代中后期,地厅级领导家庭也开始拥有空调,当时的空调主要以窗机为主。

也是今年,科龙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不过空调产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稀罕物件,价格非常高,普通的1.5P挂机的价格在5000元左右,且市场上进口空调几乎占据一统天下的局面,供不应求是当时国内空调市场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总政好像也没有空调,部队坚持的是艰苦朴素的精神,不可能装空调享受。

休息了几天,到了十一月十一号,现在的双十一不打折。

北平下了第一场雪。

李有思终于从旅行的疲惫当中缓过来了。

早上他拆了新到的包裹,张丽寄过来的。

“哇!是黄山毛峰茶!”

他高高兴兴拿着茶叶去泡了一杯,喝了一口果真不错,虽然李有思不太会品茶,但知道明代《茶疏》称其“风味独绝“,那就挺高级的了。

除去寄了这个茶,还寄了其他一些土特产和一封信。

张丽在信里大概介绍了一下近况。

李有思写了一封回信,这才起身,出门的时候,他裹了一根围巾捂得严实,手套也套了两层,才敢骑着二八大杠离开屋子。

先是寄信除去,才去了总政文化部。

“小李,这报纸上面讨论的很厉害啊。最近都是“寻根文学’的文学评论,比前几个月多太多了。”王传洪拿着报纸感叹。

“李拓、阿诚他们几个要引领新文化潮流了嘛!”李有思笑着回了一声。

“你不是也是代表人物?”

“我就是个混名头的。对了,老王,总政能借阅资料吗?”李有思岔开话题,这才说出来真实目的。“哦!要写新书了?”王传洪意外,这还是这小子第一次主动来总政找他咨询各种资料呢!“差不多,都休息一两个月了,也该动动手了。”

“什么类型的?”

李有思琢磨了一会儿:“还是抗战的吧,大概是20年到50年代的一些相关的战斗信息就行,不需要太细致的。”

小说的内容大致是出来了,但是需要改成国内的战争背景,这些不是能够想象就编造出来的,还得靠总政。

“又写抗战?好!”

王传洪知道李有思写的故事不仅仅是前几年的报告文学,那么简简单单的歌颂一个英雄故事,他的小说里面还蕴含了很多哲理和思想。

这是大部分军事、军旅小说没有的,也是李有思在文坛里面也有不俗影响力的基础。

王传洪领着李有思去了文化部的资料室,领着他取走了几部资料:

“这几个是关于东北、华北在二十年代的军阀混战记录,这是三十年代开始的日军入侵记录……这些是四十年代的。”

王传洪接着问:“够了吗?那边还有细致一点的。”

“这些就够了,我不需要太多。”

这篇小说比起来《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资料要少很多,团长要查的资料多的原因是人物很多。而这篇小说并不是写的军人,所以对于资料就不用那么详细。

“你去签个借阅的协议,对了,资料不能带走总政,你得在这里看完。”

李有思跟着去记录了一下。

王传洪给他腾了一个位置,让他在总政办公室坐了下来。

这还是来总政的几个月,李有思第一次老老实实的待在总政文化部里面,没有再到处跑。

总政的记录和资料比起来战旗详细很多,整个华北、东北的资料基本都有。

李有思一个上午的时间都在办公室里面阅览文件和各种资料。

午饭过后。

李有思屁股没有捂热乎,王传洪突然朝着李有思走了过来,手里面还拿着一个红头文件。

“你快看,刚刚才下来的,正好省得跑过去通知你。”

《关于组织全军阅读“团长’通知》:

总政文化部作家李有思写下来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发表后,在国内的文学界引起来广泛讨论,因其通俗的故事在普罗大众当中也迅速走红,更加在部队里引起来了广泛注意。

经过组织讨论、学习之后,发现《我的团长我的团》这篇小说用生动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