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追风筝的人》发表(求月票)(1 / 3)

北平大学。

二月末就已经开始报名了,学校从死寂又恢复了生机

此时,十多个拿到生活补助的青年人,组着团来到了北门外,现在的HD区是郊区,商铺不算多。几人直接去了新华书店。

西川感叹道:“今天人真多啊?”

书店未开门,就早早有二十来人等着了,加上他们文学社的十多人,就三十个人了。

“都是来买新书的吧。”俞敏洪回了句。

很快。

西川等人见到书店大门一打开,立马就朝着立马涌入进去。

为什么?

因为书店用一张纸写着:李有思新作品!《收获》!限量二百本!

二月底,在全国优秀中篇小说颁奖仪式举办完毕。

《收获》的二月刊刚刚好发表了。上面刊登了李有思的第三部小说(不算童话)《追风筝的人》!此时《人民日报》对于李有思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进行了报告,就让无数人都在热烈讨论着李有思的获奖呢!

正巧这本书,刚刚就撞在这个风头上面。

还有一点就是过完年了,这群没有收入来源的文青们获得了零花钱,终于又可以买杂志了。这也是这群学生哄抢的原因,何况还是北大的文学社的文青。

“别挤啊!别挤啊!”

“大家都是学生,能不能有点素质啊!那本书是我先拿到的,别抢啊!”

人群当中不断传来喊声,对于后面涌上来的学生表示谴责,但是这群学生丝毫没有顾虑,继续往里面拥着。

书架最前面的书格外的显眼,是《收获》的包装,上面印有李有思的笔名,还有若隐若现的“风筝’图像。

有人多拿了几本,老板立马说道:“每人限量一本,不可多拿!不可多拿啊!”

书店的各位营业员熟练的开始收钱找零钱。

过了一会儿。

西川才从人群当中抢到了一本:“多少钱?”

“一块五。”

“又涨价了啊?”

“没办法,工资在涨,物价也要跟着涨。”

因为市场经济还有各种改革,八五年算是物价涨的最快的一年,几乎是一年一个价,西川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欣喜买了第一本《人民文学》,才五毛,现在都上一块了。

拿走了一本书。

“俞敏洪!你拿到没?”

“刚刚好,我拿了一本。”

“麦芒人呢?”

人群当中很快,才探出来一个脑袋,麦芒辛苦挤了出来,才说道:“我也拿了一本。”

“走吧。”

三人都是北大未名湖文学社的一员,西川更是前几年和海子、骆一禾成为北大三剑客的人,一转眼三年过去,海子毕业,他成为了文学社的“最年长的一代了”。

西川感觉从这时候开始,北大的文脉似乎断了。

77-79级这三年的北大,明明是考试最简单的三年,但是出来的才子却是最多的,可以说是黄金一代。光说文学社吧,陈建功、王晓平(甄嬛传)、郑晓龙(导演)、刘振云、海子、英达(编剧)、查建英、梁左……就有这么一系列的人物。教师更是豪华,林庚、洪子成、朱光潜、谢冕………一看后面几届基本都萎靡了,能说出来名字的少之又少,很少出现前三年那么扎堆的名人了。几人拿到了新书之后,和几位路过的北平大学的同学打完招呼就离开了。

西川直接去了文学社的活动室,就在未名湖旁边,虽然大多时候他们基本就在湖边的亭子里面活动。“这是一篇写什么的小说啊?”

“听说是写战争的?”

“又是战争,李有思的上一本书不还是战争吗?感觉写多了就没意义了。”西川继续打开书。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潍坊,风筝之乡。这是一部关于背叛与救赎的小说。

少爷小米自卑懦弱,反观书童小武勇敢憨厚,对主人也无比忠诚,每每主人被同镇子的其他少爷欺负时,小武就会保护他。

两人之间是纯粹友谊,小米会在石榴树下给小武读故事。父亲从来都比较喜欢书童小武,感觉自己的儿子太过于胆小。这让小米对小武有些罅隙。小米更加专注于写作了。

父亲后来奖励了书童小武一个风筝,小武送给了小米。小米为了让父亲刮目相看于是准备在不久的风筝大赛上夺得名次。

第二天比赛,小武为小米努力准备比赛,用力配合。最后两人隔断风筝获得冠军,小武则是立马跑去要夺得小米胜利的风筝。说出来经典台词:“为你千千万万遍。”

可是小武遭到的同镇子少爷的报复,就在街道的角落,对他实施了侵犯!这一点小米看到了,却假装没看见。小武拖着沉重的步伐带回来了风筝。

小米感恩小武,但是同样这种心思让他越发嫉妒和容不下小武,最后用戒指被偷的理由,让父亲狠心的赶走了书童小武父子两人。

过了几年,大规模军阀混战开始,父亲乘着时间,带着儿子远渡美国,很多华侨就是这么来的。小米在美国学习长大,娶了一个漂亮媳妇,1940年,时间过去二十年。小米成为了一个畅销作家,一个信把他重新带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