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师承沈从文(1 / 2)

因为裁军的事情,李有思休息了半个多月。这几天在写剩下一个剧本的任务。

时间一晃而过,到了七月份。

李有思换了件有点休闲,但是又比较正式的衣服,然后提着一袋子水果去了胡同口。

等了一会儿,老顽童汪曾祺走了出来。

上次答应去看望沈从文的,汪曾祺现在才找到时间。

“还带礼物呢?有心。”

“去找沈老先生,您和人说过吗?”李有思还是怀着一丝忐忑的。

“紧张什么,他给我讲过课,我给你讲过课。相当于拜访老师。”

要说鲁迅之下第一人,其实争议很多,张爱玲、老舍、茅盾都有争议。其实受欢迎的选项还是沈从文,最关键的是沈从文的一篇《边城》,是百大中文小说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边城》还差点获诺贝尔一一这就是国人比较关心的获奖的事情了。

87、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都入选,而且沈从文是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评委会五人几乎都喜爱他的作品,可惜五月他就与世长辞了。

其他的一些可能是谣传,沈老先生的多半是真的。因为是诺贝尔的终身评委马悦然公开承认的。鲁迅和巴金为什么也没有呢,听说是收到邀请后他们回信谢绝了。老舍当年好像也是投票第一,然后他投河与世长辞,颁发给了川端康成……其实每次国内即将获奖都是中美关系缓和的时间。

再说沈从文中年有点憋屈,在联大教书,他因为写小说厉害被评为教授,他教书确实不咋行,经常被刘文典怒怼一一他的同行也确实有文化。不过刘文典也惨,被三p而死。

五十年代后,沈从文被郭沫若定性为“桃红色作家”“饭董文人”,这种定性对他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他进入了五七干校,然后沈从文从此搁笔二十多年。

等到改开,他却不会写了。

只能说,很多文人笔下、嘴下是一点都不留情,沈从文老先生没遇到过啥好人呢。

沈从文在政治上是老实人,和汪曾祺一样的老实人,两人写的小说散文也很像一个类型的。这些文人喜欢欺负俺们农村人啊!

要是让李有思去,哒哒哒……少说要写一个十万字的“短文”批判,至少给人家也扣一个屎盆子。两人到了崇文门东大街的院子。

院子外面有几个人守着,见着李有思和汪曾祺面熟,都是作家才给人家放进去。

这处院子很清净,前几年老人家得了一些毛病,脑溢血然后偏瘫,而且年纪大了各种老年病跟着上来了,于是就来了这里休息。

沈从文坐在轮椅上,在院子正中央,正在晒太阳,旁边围了一圈人,最近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汪曾祺带着李有思往前面走。

李有思和汪曾祺一同站在旁边。稍微介绍了几人认识。

“这位古华,《芙蓉镇》的作家,茅盾文学奖那个。”

“未央,湖南诗人。”

“沈老师!我来了。”

李有思伸手先和沈老人家握手,他没力,就这么轻轻握了握就放下来了,又和其他几位老人家握手。拧出来每一个都是大师。

“小汪来了啊!又给我带酒了吗?”

“今天没有带,老师要喝什么,你要茅台吗?过两天带给你!”

“不用了,喝不了了最近身体不行了,他们不让我碰。”

“您硬朗着。”

“你是我学生,你都白了头,我也不早了。”沈从文撇头看去了汪曾祺,满头银发。汪曾祺是他在联大最喜欢的学生,文采飞扬,满分100特批汪曾祺120分。

“这是李有思?听过你太多次了,就是没见过,你和巴金都见过几次面吧?《北平日报》上面记的………

“那是无良媒体瞎编的,什么世纪文学交融,当时就颁奖而已。”

.………”沈从文点头,和几人聊了一句。

回头一看等着人来齐了,他点点头:“走吧。”

一行人往前面走。

李有思凑过去问汪曾祺:“汪老。到底是干嘛呢?”

汪曾祺摸摸下巴回道:“湖南作协的过来会见老人家,我带你过来瞅瞅。”

“哎呀!我真以为您是带我来找他玩玩的。”

汪曾祺一笑:“你现在哪有这能量,过两年说不定我都要来专门请见你!”

.……,”太伤人了。

几人去了屋子里面。

未央为首的湖南代表坐在一起,李有思和汪曾祺两个混日子的坐一起,沈从文在主座。

湖南代表首先发言,旁白古华说道:“就说这一年,全国文化界都在喊“寻根’,热闹得很!陕西那边有什么秦腔各类活动,连江浙的水乡古镇都在办民俗研讨会。各地都怕落了后,生怕自家的文化根脉没挖深、没讲透。

咱们湖南有岳阳楼的文脉,有张家界的奇山,还有湘西的民俗故事,哪样都不输给别人。这节骨眼上不抓紧搞点动静,等人家把风头都抢了去,咱们这些搞文学的,脸上也挂不住不是?”!”

湖南作协主席未央亲自说道:

“原本是湖南作协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