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4.43 贾敏:娘俩.......横竖看你(1 / 3)

第四卷

4.43贾敏:娘俩.. ...横竖看你

“吴家和贾家其实没那么多仇怨,京城本来也不大,朝廷的圈子更小。”贾敏面露怀念之色,“那个时候,父亲天纵奇才,是武勋各家公认的首领,其他人哪怕年龄更大,也叫他大哥。

不只是武勋这边,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父亲的文采也很厉害,经常与文人士子诗酒唱和、千杯不醉,要不然岂能与李掌院的父亲相交莫逆,甚至让他答应将李氏嫁给二哥的儿子?”

自宋以后,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哪怕是虚高。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更别说是金陵李氏这样传承几十代的诗书世家。

贾代善还在、贾赦是继承人的时候,贾政只是次子,而且一直出了名的迂腐,地位只能说有、却谈不上多少,李纨身为金陵李氏自小培养的大小姐,嫁给贾珠是毫无疑义的“下嫁”。

一般来说,读书人都讲“规矩”,“下嫁”也要有个度,李纨完全可以和李家对等的家族联姻、当下一代的宗妇,嫁给贾珠其实是在“赌”,赌他的前途、赌贾家的人脉人情传承。

很显然,赌输了。

“不是因为你们贾家准备转文官吗?”林锐想起一个说法。

“是也不是。”贾敏苦笑着摇摇头,“大哥身为国公府嫡长子,将来必然要继承父亲的爵位,此等身份何来转换?文武对立又不是一天两天,二哥性喜读书,父亲便为他另开一路。

这等事情并非只有贾家,而是各大家均有涉猎,更非武勋独有,而是文官那边同样如此,比如,李掌院本来有位族人,经过父亲推荐到定东军中,很快升到副千户,可惜天不假年。”

“多头下注吗?”林锐自然明白。

就好比三国时期的诸葛家,诸葛诞、诸葛亮和诸葛瑾,分别在魏蜀吴三国出仕,互相之间始终以敌对关系存在,且从不掩饰,也没显露出明显的“互相留情”之类问题。

当然,三人当官的时间都不一样,不能倒果为因。

但意思差不多,对诸葛家来说,三国谁赢都行。

换算到贾家,大房贾赦承爵当武勋,二房读书当文官一一不是贾政,一个人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绝不超过二十岁,他儿子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他自己早完了一一两房今后谈不上高低。

一文一武、互相扶持,地位类似于现在的宁荣二府;贾珠年少有为、读书有望,很快考中秀才,前程似锦,贾家的计划可以说进展顺利,除了短命之外,一切都挺好。

李纨这个“荣国府二房未来夫人”完了。

“吴伦少年成材,堪称仕林典范,虽然出身不高,只是普通小康之家,但凭着一肚子的学问,竞然一步步成为天下公认的“大儒’,那时他也不过是而立之年。”贾敏直接进入正题。

“所以呢?”林锐皱了皱眉。

“父亲同样是年少扬名,两人一文一武,堪称一时瑜亮,但关系并不好。”贾敏面露苦笑,“特别是在文武方面的争执,更是传的京城皆知,甚至多次在酒楼饭庄之类地方公开冲突。

却不想,这样反而愈发助长了他们的名气,再加上身边各有从人、互不相容,事情竞然越闹越大,最终甚至惊动了太上皇,召他两人入宫辩论,结果如何无人得知,却是他们前途的开始。”

“被太上皇重点培养了?”林锐明白过来。

“不错!”贾敏点点头,轻轻推他几下,示意先下去,“不止如此,两人还得到了义忠亲王的赏识,最终将三人的关系一步步推到人尽皆知的地步,父亲和吴伦虽有争执,其实并无私怨。”

毫无疑问,以她的力量根本推不动。

“可以理解!”林锐点点头,继续未尽的工作。

贾代善和吴伦都是一时人杰,明白轻重缓急,所以始终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就像现在的吴家和李家一样,谁都知道李守中上位必然会对吴伦形成巨大的冲击,但两人依旧没有公开红过脸。

这才是真正聪明的做法。

背后掏家伙不影响当面叫哥哥。

“当今陛下性喜读书,那时候是公认的“贤王’。”贾敏声音发颤,“王妃孙氏端庄守正、侧妃吴氏出身高贵,这本就是皇家的惯例,因此也谈不上多少仇怨,我们都是姐妹相称的。”

“直到陛下登基。”林锐明白过来。

“按照皇家宗法,王府承袭就是嫡长子,没什么好说的。”贾敏点点头,“虽说王妃和侧妃谈不上关系多好,到底也不至于公开撕破脸,横竖将来承袭王位的都是大王子,闹崩了没好处。

可是,一夜之间事情变了,二、三两位皇子因为内斗失宠,一死一废,原本无人看好的四皇子成了当今陛下,王妃和侧妃变成皇后和贵妃,王子也变成皇子,龙椅的争夺就迁延到了如今。”

这话很容易理解,而且林锐想的更多。

宗室亲王的承袭基本定死,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哪怕承爵的是一头猪,对一个国家来说无非多发点儿饲料,完全无关紧要,皇位承袭理论上也是这规矩,实际执行中却很难落实。

纵观历史,嫡长子封太子、最后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