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坚持根本不动摇(2 / 3)

简明扼要:

海外事业在星河集团的业务版图中,可以适度开拓与发展,但这无论如何都不能也不该成为公司的核心支柱与重点发展方向。

星河集团自创立之初,便是一家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的企业,从过往一路走来,直至当下,再放眼未来,这份源自华夏的身份烙印永远都不会改变。

即便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公司存在成长为国际性巨型企业的可能,也都不能忘记十年前他们在校园教室里所诉说的核心理念。

“无论成败功过,我们都能为后来人留下关于华夏科幻电影的一段注解。

我只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后辈,能够看到中国科幻电影黄金时代的美好未来。

唯愿热爱与我们中国电影创作者同在!”

这,才是星河集团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根基,一家公司,若是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那它就走不长久。

而它即便再是成功,也同样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更不能轻易丢弃自身独有的华夏底色。

因此坚定不移地继续深耕内地电影市场,倾尽全力大力发展华夏的文化产业,是星河集团必须坚守的道路,是不容任何人质疑,也绝不可能被改变的既定方针。

王皓的这一决策,在公司内部当然是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实际上管理一家大型企业,也并不比治理一个国家容易多少。

星河集团如今的员工成千上万,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着和王皓一样高的觉悟,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感到不满,内心深处认为王皓的看法过于片面,甚至有些太过保守和古板。

“为什么就不能先发展海外业务,然后用海外业务的利润来反哺国内业务呢?要允许一些部门获得更多的效益和利润,利润多的带动利润少的嘛。”

“星河集团如今在国内的业务发展已经是第一梯队了,这个时候继续深耕国内,无疑会出现边际效益,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不如积极开拓新市场。”

“开拓海外市场,也属于文化出海嘛,这是弘扬华夏文化的大事,同样很重要。”

……

类似于这样的嘈杂声音,在那些涉及到了海外市场的几个关键业务板块,就尤为明显。

而不仅仅是公司内部,外部的声音也同样不少。

毕竟星河影业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其不仅要接受星河集团的统筹管理,遵循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也必须对众多股东以及广大股民负责。

星河集团的一举一动,还有它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都关乎着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从资本运作和业务发展的层面来深入剖析,积极进行海外业务的扩张,无疑是短期内提升公司业绩、回馈股东与股民的最佳选择。

而当好莱坞那些在全球文化行业呼风唤雨的企业,以及华尔街掌控着巨额资本的巨头们,敏锐地将目光锁定在发展势头迅猛的星河集团身上后,一场悄无声息却又激烈异常的博弈更是悄然拉开了帷幕。

他们是看重华夏的市场,也知道与星河集团的合作是必然的选择,但他们可不会将主动权轻易让出去。

这些家伙开始处心积虑地试图从金融和利益等多个维度对星河集团施加全方位的影响。

其实这种影响,当初王皓在《盗梦空间》获得奥斯卡奖,却又拒绝好莱坞那边的招揽,就已经开始了。

只不过之前因为星河集团对外的发展策略十分保守,海外业务也大多依仗哥伦比亚和索尼,故而那些好莱坞的利益集团更多的还是对星河集团以封锁手段为主。

可如今在《飙客》的成绩越发亮眼后,那些人在手段上便开始愈发肆无忌惮且无所不用其极了。

股份收购、游说股东、操纵股市,这些都只是常规操作。

不仅如此,他们还赤裸裸地给予各种利益诱惑,抛出诸如高额的合作分成、极具吸引力的项目投资机会等“诱饵”,试图引诱星河集团入坑。

甚至在一些更高的国家层面,他们也动用了自身强大的人脉资源与社会影响力,试图左右星河集团的决策走向。

然而他们尽管是费尽心机、手段层出不穷,但最终的结果却收效甚微。

王皓始终都很清醒,即便是身处风暴中心,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他的内心依旧如同一面平静的湖水。

毕竟是先知先觉的穿越者,有着后世经验的他知道,星河集团若选择走海外路线,妄图成为一家大型的跨国文娱企业,必然只会迎来失败的下场,这一点万达集团未来的结局就很有代表性。

不要觉得王皓有未来的记忆,能够避开带坑的项目就高枕无忧。

这已经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大势所趋。

如今已经是2015年了,并且这一年已悄然过去了一半,再过一年的时间,华夏与白头鹰之间短暂的蜜月期就将宣告结束。

届时全球局势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剧烈动荡,在这样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换谁来都不好使。

倘若星河集团此时贸然调整战略方向,将重心一股脑地放在海外市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