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紧急断电装置,又或是在正式试验前,安排飞行员反复练习在直升机异常飞行状态下的跳伞操作。
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主角团队转场至戈壁荒漠之中,准备在那里开展捕捉球状闪电的“天网”行动。
负责配合他们的,是军方一名姓许的大校。
当听闻众人的计划后,他不禁感慨道:“你们这简直就是在进行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啊。”
林云神色庄重地点头应和,身旁那些经过严格培训的直升机驾驶员以及设备操作者,个个脸上都写满了坚毅。
“没错,只是从当前形势来看,全军已处于二级战备状态,咱们这种小型局部‘战争’,与之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许大校默认了林云的说法。
身处部队,许大校自然比普通老百姓更清楚局势的严峻性,在这危急关头,也正是军人挺身而出、勇于冒险的时候。
也正因如此,“晨光”项目的“天网”计划,多多少少还是获得了上级的一些支持,两架国产武直-9直升机就这样被安装上闪电激发和接收装置,稳稳地停在他们面前。
首次试验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地面几乎一丝风都没有,整个世界仿佛都在为这场试验营造一个完美的环境。
项目组的所有人员,包括林云、陈昂和丁仪,都齐聚现场,浩浩荡荡有二十多人。
在离直升机起飞点不远处,一辆救护车静静停着,时刻待命,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
负责驾驶直升机的两名飞行员战士,身着供电局用来带电作业的黄色连体屏蔽服,这种特殊的服装,或许能为他们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林云走上前去,神色严肃地向他们交代试验步骤,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很快,一切准备妥当,随着一声令下,直升机的螺旋桨飞速旋转起来,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强烈的狂风扑面而来,吹得陈昂等人几乎站立不稳,他们不得不抬手遮住脸,过了好一会儿,风力稍减,他们才缓缓拿开手,目光紧紧盯着直升机。
只见直升机笔直上升,很快便到达 5000米的预定高度,随后开始小心翼翼地调整两机距离,慢慢拉近,启动闪电发生器。
刹那间,一道明亮的电弧在两架直升机之间骤然出现,伴随着清脆的劈啪声,那声音仿佛一道利箭,穿透空气,隐隐传至地面。
紧接着两架直升机又开始慢慢拉开距离,电弧也随之被拉长,逐渐变成一条细细的蓝色直线,随着距离不断增大,电弧的波动越来越明显,仿佛一条灵动却又危险的蓝色丝带,在天空中摇曳。
陈昂等人在地面上,高举着望远镜,仰头全神贯注地看着天上两架直升机的一举一动,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尤其是在直升机拉大距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禁为飞行员捏了一把汗。
他们深知这个过程的危险性,必须时刻密切观察电弧的稳定状态,随时准备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直升机悬停。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电弧中途熄灭,两架直升机必须以最快速度相互脱离,同时迅速关闭闪电发生器,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试图重新点燃电弧。
因为在长距离上启动机器,闪电极有可能击中机身,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所幸一切进展得十分顺利,通过望远镜,陈昂他们清晰地看到,两架直升机已经达到了极限放电距离,开始带着那条近百米长、不断跃动的电弧缓缓向前顺风飞行。
它们飞行的速度并不快,以防电弧被高空中的风吹熄灭,那他们只能重新再来一次。
正午的时分,戈壁滩上烈日高悬,直升机的机体在高空中只有两个黑点,而电弧的光度明显不如阳光,即便是用望远镜死死盯着,也宛如一条若隐若现的蓝色丝线。
直升机就这样一次次点燃电弧,顺风飞行一段距离,然后熄灭电弧,再折返回来,重复着上述过程。
接下来的几天,陈昂他们的实验进程出乎意料地顺利。
由于《球闪》剧组是在敦煌取景,电影院中的观众有幸透过大银幕,看到两架军绿色直升机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悠然飞过祖国西北那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壮美大地。
碧绿如翡翠般的察尔汗盐湖,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天空与周边连绵的山脉,宛如梦幻仙境;黑独山仿若来自外星球的神秘领地,其独特的地貌最像月球表面,冷峻而孤寂,散发着一种荒芜原始的气息;鲜艳多彩的七彩丹霞,仿佛是大自然用最浓烈的色彩肆意挥洒而成的巨型画卷,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神奇……
祖国西北的绝美风景,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这美景与电影中陈昂他们肩负的使命感相互交融,让人们深深领悟到,这片厚重而略显贫瘠的西北土地,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华夏军人,或许才是华夏大地最为重要、最为坚实的根基。
然而,尽管执行任务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陈昂他们却始终一无所获,连球状闪电的一丝踪迹都未曾觅得。
甚至于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次意外。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试验时段,拉长的蓝色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