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后依旧势头凶猛,除了电影本身的质量足够出众以外,实际上在票房突破50亿甚至60亿以后,数据的增长更多的还是仰仗于国人对于破纪录的渴望和凑整的习惯。
反正都已经超过50亿了,距离60亿也不远,再努把力。
反正都已经超过60亿了,争取再上70亿,创造国产电影的新记录,狠狠压那些好莱坞电影一头。
在这种惯性的驱动下,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二刷、三刷《三体1》之旅,同时还不忘在网上晒出自己的电影票,表现出自己对于国产电影的支持态度。
只可惜如今的华夏电影市场,整体大盘终究只有那么多,按照预估最好的情况也不过是560亿左右,比去年多上那么一些。
而暑期档虽然是全年度的热门档期之一,但观众的数量摆在那里。
去年暑期档的总票房也不过才131.2亿,今年《三体1》的上映和爆火已经将暑期档的大盘向上拉伸了一大截,各大票务平台预测将会有上涨个三、四成。
但指望说光靠这一部电影就能让暑期档大盘翻番,那也是不现实的。
在一路高歌猛进后,潜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的《三体1》也即将迎来它上映的第五周。
8月14日,周一,《三体1》单日票房报收0.9亿,终究是跌破了1亿大关,也让不少关注该片的人松了一口气。
虽然当前阶段互联网和媒体上有关于《三体1》的负面声音小了不少,但那并不意味着某些人就此放弃了关注。
《三体1》的出现,确实是成为了一根刺扎在某些人的心里。
在这部电影之前,往前数20年,都还没有一部能像《三体1》这样,在具备强大商业价值的同时,还兼具意识形态的传播性。
之前王皓的电影《战狼1、2》、《地心引力》、《球状闪电》虽然也有一部分意识形态传播的苗头,具备着正能量和爱国主义情怀,但更多的人还是将其归类到《建国大业》那样子的主旋律类别中。
可这部《三体1》不同,它有别于那些主旋律的地方就是以人民史观的角度讲了一个科幻故事,对西方那一套虚伪的环保行为进行了批判的同时,还顺带着嘲讽了他们精神上英雄崇拜思维的落后。
这就好像揭开了西方文明的皮,还在血淋淋的肉上洒了一把盐。
特别是随着近些年华夏国力的提升后,大量年轻一代的华夏人对于所谓更先进的西方文明也有所去魅。
几年前知名记者柴某自费拍纪录片,聚焦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事情,都逐渐迎来了口碑反转。
大量所谓的公知专家也因为新时代的信息资讯飞速传播而被人揭了老底。
这个时候一部啪啪打脸那些所谓的公知,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拍摄制作的商业大片,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可旧时代落幕的时候,往往也是残余恶势力反扑最为激烈的时候。
实际上别看如今互联网上对于《三体1》的批判之声确实是少了,但私底下对于王皓这名导演以及星河集团还有【星河电影宇宙】的批评却是多了不少。
而且这些人也学聪明了,知道自己的一些观点已经不受新生代年轻人的喜欢,反复的强调和攻讦也会惹人厌烦。
于是他们化整为零,散入到各大媒体平台中,一部分较为知名的人以理中客的姿态开始消解王皓和其公司身上的光环。
比如他们说王皓的作品好是好,但在画面沟通/电影节奏/演员调教方面还有所欠缺。
又或者说王皓的电影不错,但人品不敢恭维,为人比较狂傲,恃才傲物,不尊重业内前辈云云。
还有人说以星河集团如今的规模,已经对华夏的电影产业形成了垄断,这是十分不利于华夏电影产业发展的。
看看近些年来高票房的国产电影,几乎都出自星河集团之手,普通的新生代导演,除非是选择加入星河集团,否则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
这其中不乏一些年轻的文艺片导演暗戳戳地吐槽,说是星河集团十分霸道,对于找上门合作的影视项目要求都极为苛刻,非得按照他们的那一套工业化流程和体系来,还要进行什么市场评估,大大限制了年轻导演的艺术创作和发挥。
大型集团公司的垄断压制了影视文化艺术的自由发展,看看人家好莱坞都还有5、6家影视公司,一家影视公司若是太强势,还会面临政府的反垄断拆分。
可星河集团不仅具备强大的影视作品制作能力,还涉足到票务系统、电影发行、视频流媒体、电影周边和影视基地等产业,如今更是在插手院线业务,已经都大而不能倒了,根本就不给其他影视公司和后来者一点活路啊。
还有那【星河电影宇宙】,到了现如今,已经是套路化的作品了,充斥着大量的官方宣传任务和自以为是的说教,早已和曾经的令人惊喜的电影作品有了天壤之别……
类似这样的话术,出现在互联网平台的各个角落,看似不起眼,却又时不时冒出来影响一小部分人。
只是某些人自认为自己的行为做的天衣无缝,却不知星河集团的舆情监控部门却是技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