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雨凑云集,座无虚席(3 / 5)

万历明君 鹤招 3903 字 1个月前

洪武至宣德年间,为了推行宝钞,虽然铸造铜钱,却不许民间使用。

宝钞的信用与空缺市场,就明晃晃地摆在那里,这般行为引得大规模私铸流通,乃至官署亲自下场,同流合污。

正统至成化年间,宝钞完全失效,中枢无能为力,干脆发了癫。

开放禁钱的同时,自己也不铸造铜钱。

至于私铸?对不起,照样不许。

这不闹钱荒才是怪事,用彼时户部尚书丘濬的抱怨来说就是,阻塞货流,荼毒商事。

直到弘治十六年二月,中枢才意识到事态严重性,决定重新铸钱“弘治通宝”。

但上面想通了没用,得下面去做事才行——一如万历清丈,官吏考成硬生生准备了七年之久——而孝宗一朝早已失去了上传下达的能力。

几年后孝宗皇帝决定查一查自己的钱法执行得怎么样,得到的答复是“各处所铸,十之一二”。

孝宗无奈之下,只能降旨,盘查两京内府以及十三布政司所贮洪、永、宣三朝钱币。

赫然是铸钱搞不下去了,只能赎买祖宗们铸造的铜钱,以期缓解商货流通的疲软。

这当然没用。

直到世宗皇帝登基,才勃然大怒,开始清算旧账,命“户部会同工部,査累朝未铸铜钱,俱为补铸。”

嘉靖六年,十八年、二十三年、三十二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行铜钱,钱法在嘉靖一朝续了好大一口气。

到了穆宗皇帝时又乱几年,概因穆宗皇帝着实没甚主见。

南京户部说铸本缺乏,穆宗便停了铸钱。

随后,谭纶又上奏说铸钱乃是藏富之良政,不仅要铸,还要统一制式,不以年号,而统一铸为大明通宝,以便百姓辨识流通。

穆宗皇帝觉得有理,便命出工本一百二十万铸钱。

随后张四维上奏说,别的皇帝都是年号铸钱,到了本朝就没了特色,是不是看不起咱们穆宗皇帝?

穆宗想想觉得有理,又收回了成命。

山西巡抚靳学颜觉得不行啊,说好的铸钱难道就这样不铸了么?当即上奏说,不行也可叫“隆庆通宝”啊。

隆庆皇帝一想,又认可了。

来来回回到隆庆四年四月,高拱终于看不下了。

高老头虽然不懂钱法,但也知道政策不稳定,不利于市场信心的道理,上奏让隆庆皇帝“不许更为多言,乱民耳目”——别想一出是一出了,给老百姓都整糊涂了。

到底是高老头说话好使,隆庆皇帝这才拿定主意,命户部铸隆庆通宝钱二百万文,“自是钱法复稍通矣”。

当然,也只是钱法“稍通”,勉强稳住了市场交易。

私铸泛滥、官钱定价无常、偷工减料好坏不一,仍旧是问题一大堆。

到了万历一朝,要为税改做准备,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着手解决了,否则大环境都有问题,税改一下,只怕立刻就是天下板荡。

户部左侍郎李幼滋脸上有些挂不住,出列问道:“申阁老,敢问陛下因何不取我部条陈?”

关于钱法之议,户部方面是他主持的部议。

部里的意见几乎不约而同,“私钱既行,官钱益壅,一严首恶,一开告捕,一禁私贩。”——不是户部现行的钱法不好,是被私钱给害了,得上手段、抓典型才是。

申时行闻言,转头看向这位今年新晋的户部堂官,客气地解释道:“陛下说,原则上的财税问题,大方向上尽量用财税手段。”

言外之意,户部的条陈隔靴搔痒,只配作为补充,给正策敲敲边鼓。

李幼滋无言以对。

工部侍郎万恭见状,紧随其后,表明态度:“申阁老,按照万象春的条陈,工部核算过了。”

“统一制式这个不难,可将金背、火漆、鏇边三样名色归一,统一命为大明通宝,产出年号缀于背面即可。”

这事当然简单,毕竟制式统一了,人工和用料都能省出一截。

若不是穆宗觉得此举虚弱年号,早在隆庆年间,工部就上手这样干了。

“但汰除杂质一条,委实不合情理,按此铸钱,工本至少要多出七成!”

“如今国库的铜本,恐怕难以支撑。”

在他看来,万象春的条陈简直不食人间烟火。

简而言之,就是这位万给事中认为,钱法不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朝廷的铜钱太驳杂廉价了,百姓认不全,看不上。

不仅要统一制式、雕刻精美,还要去除铅砂,增加含铜量,百姓爱用,官钱也就流通上了。

但前者简单,后者就难了,国库未必能吃得住这个成本。

“此言差矣。”

一道声音响起,众人回过头去。

却是兵部尚书殷正茂出列驳斥。

别看殷正茂是个帅才,但在钱法上,也是一代专家——时人都戏称其经年贪污之下,已然入了财道。

殷正茂浑然不觉,大着肚皮,中气十足道:“万侍郎莫要诓骗我等,我朝铸银,别说工本多出七成,便是翻倍朝廷都还有得赚。”

朝廷铸钱,从来都是大赚特赚。

嘉靖年间殷正茂参与过一次钱法的讨论,彼时他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