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雨凑云集,座无虚席(4 / 5)

万历明君 鹤招 3903 字 1个月前

自算过,以工本银39万两,可得铜钱65000万文,价值银93万余两。

基本上是两倍三成还有余的利润。

万恭闻言,怫然不悦,但殷正茂这厮确实懂行,一时竟被堵住了话头。

这时吏部左侍郎姚弘谟突然开口解围:“此一时彼一时,嘉靖四十五年,便停罢了云南铸钱。”

“这些年零星炼铜,才能勉强度日。”

“若是按陛下大铸新钱的意思,只怕还要复采云南铜矿,其中人力、转运、土司劫盗等工本,同样要算在其中。”

内地取材和边境取材,成本自然要高出一大截。

双方又你来我往数个回合,谁也说服不得谁。

一时间这议似乎僵持住了。

“万给事中,你是首倡,你如何说?”

王锡爵突然出声,示意万象春本人发表意见。

小高拱一开口,众人的唇枪舌剑立刻停了下来,目光随着王阁老的视线,汇聚到万象春身上。

万象春年不过三十五六,前额发量极少。

他站在班次末尾,陡然众所瞩目,也是惊了一跳。

万象春立刻收敛心思,出列回答:“阁老,诸位同僚,窃斗胆表达愚见……窃以为,朝廷铸钱,非逐以利,断不能抠搜本钱。”

这话隐约有些冒犯,我考虑成本我就是逐利的小人了?

万恭当即就拉下了脸来。

好在万象春并未看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朝廷铸钱,固然可以豪赚一笔,但终究是一竿子买卖,铜钱若是恶烂不堪,铅砂占半,一经流入民间,官钱一文只值私钱半文。”

“届时百姓弃官钱如敝履,最后沦为私铸的工本,始有钱法败坏之根源!”

“铜钱唯有通行天下,才益于货物往来,届时藏富于民,再反哺税收,细水长流,才是正途!”

说罢,下拜揖礼。

王锡爵点了点头,也给他人插嘴的余地,径直看向户部侍郎李幼滋。

李幼滋被这一瞪,险些失禁——他肾源有亏的事固然人尽皆知,但也着实不想将“李三壶”的诨号带到文华殿上。

他连忙出列应对:“下官散朝后立刻回去部议。”

王锡爵轻轻嗯了一声,看向万恭:“一同覆议,具陈到内阁来。”

官大一级压死人,万恭无奈一礼。

申时行见大致有了方向,也微微颔首:“下一事。”

他顿了顿:“还是钱法。”

“礼部科臣傅作舟奏,工部主事黄金色、司务雷汝恒贪饕冒昧,制钱抵假,致钱法壅滞。”

万恭眼皮不由得跳了跳。

这事都走到廷议上了,自己竟然不知道!

申时行这话,自然有知情的人接上。

副都御使陈吾德出列一步:“工部主事黄金色、司务雷汝恒,染指滋弊,惧已照贪例,禠职编氓,夺去文字。”

也就说,确实如傅作舟所奏,工部二人在铸钱一事上,多有贪污。

考虑到其行径坏了钱法的生态,在革职为民外,还要夺去出身文字。

这飞快的流程,一看就是皇帝开小会的结果。

吓得万恭这个堂官,甚至也不敢对下属有一句回护。

申时行见没有异议,便继续下一道议题:“往下是户部题本,曰各省直积榖备荒,多不及数。”

本朝地方提留的财税不在少数。

太祖更是定制,在各府县修建赈济粮仓,用以备荒。

至于如今嘛,多不及数那是委婉的说法,说直接一点,就是基本被掏空了,一查一个起火。

话音刚落,还未归列的陈吾德就抢先开口:“天下备荒仓库多如繁星,万莫再加派巡查之事,否则即便掏空科道,也查不过来。”

大明朝备荒粮仓不在少数,大府贮三万石,中府二万石,小府一万石,各县亦分三等。

这要一个个查过去,十余年都未必能走完一趟。

场中一时无言。

许久的沉默,户部右侍郎仓场总督范应期,心中叹了一口气,出列道:“还是提级罢。”

“州县一级,着实没有储粮的必要,不如并入省府的粮仓。”

“如今即便受了灾,也都是从省府调度,州县粮仓可谓名存实亡。”

“况且,户部几个粮仓的经验之谈,只有府一级往上,四周都有人看着,才会收敛一二。”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主意,嘉靖年间就有人提过。

但毕竟是百万槽工衣食所系,取缔州县的储备粮仓,得罪的人不在少数。

人被戳脊梁就算了,最后法子却没被采用。

朝廷仍旧允许州县留存田赋,往粮仓里倒腾进、倒腾出。

也正因如此,部院其他廷臣都一言不发,等着户部开口——这本就是户部该提的事,也就王国光快致仕了,才开始只说问题,不出办法,非把锅扔到文华殿上来。

与李幼滋僵持了半晌,最后还是范应期没忍住,将首倡的帽子戴了上去。

申时行环顾一圈,见无人答话,也装模作样道:“既然如此,内阁也无他法,便按范侍郎的意思票拟了。”

范应期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