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马天:给朱标一点震撼(2 / 3)

那样的粥,反倒上吐下泻,丢了性命。”

马天沉默片刻,开口道:“我倒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前朝有帮贪官,把朝廷拨下的赈灾口粮,偷偷换成了牲口吃的麸糠和草料。”

朱允炫正好端着一碗热水走过来:“竞有这等事?简直是草菅人命!”

朱标也皱起了眉:“用麸糠代替口粮,这与杀人何异?”

“可当时的丞相知道了这事,非但没治那些贪官的罪,反倒觉得十分欣慰。”马天话锋一转,眼神变得有些复杂。

朱标愕然:“为何?”

“因为一斤口粮能换三斤麸糠。”马天继续道,“那丞相说,这么一来,原本只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就能救活三个人了。”

“胡闹!”朱标猛地提高了声音,“麸糠是给牲口吃的,怎么能给人吃?灾民就算再饿,也是我大明的子民,岂能如此糟践?”

他胸口剧烈起伏着,显然是动了真怒。

马天却定定地看着他,缓缓问:“那丞相当时问了一句,灾民还算人吗?”

朱标像是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瞬间愣住了。

“那丞相说,你们这些养在深宫里的人,没去过灾区,不知道那些行将饿死的人,早就不把自己当人了。”马天语气平静得近乎残酷,“他们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眼神浑浊得像泥潭里的水,为了一块发霉的饼子就能打得头破血流。在他们眼里,能活命比什么都重要,麸糠也好,草料也罢,那都是能救命的好东西。草根、树皮、观音土……只要能塞进嘴里的,他们都吃。”

“观音土?”朱标喃喃道,这个词他只在史书上见过。

“就是一种白色的泥土,看着像面粉,吃下去能填饱肚子,却无法消化,很多人就是因为吃了太多观音土,活活涨死的。”马天的目光扫过那些在寒风中瑟缩的流民,

“那丞相说,他亲眼见过千里平原上,所有树木的树皮都被啃光,露出光秃秃的树干,像一排排死人的骨头。他还见过易子而食。你在史书上看到这四个字,或许只会觉得心惊,但他是亲眼看着父母把亲生骨肉换给别人,只为了能活下去。”

朱标紧紧攥着拳头,嘴唇抿成一条直线,脸上是从未有过的震惊与痛苦。

他自幼读圣贤书,学的是“民为邦本”,听的是“仁政爱民”,却从未想过,在那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灾年里,灾民竞过着如此非人的日子。

“那丞相还说,你是一介书生,只会在书斋里捧着圣贤书,骂当朝者不仁,骂贪官污吏无耻。”马天看着朱标的眼睛,一字一句道,“可你没见过灾民跪在雪地里,把掺着沙石的粥当成琼浆玉液;没见过为了抢半块发霉的窝头,亲兄弟打得头破血流。你骂他们没人性,可他们若不这么做,早就成了路边的枯骨。”“当朝者不公,自当抨击!”朱标反驳,“若是连说都不能说,那还有何公道可言?”

“公道?”马天轻轻叹了口气,“那丞相问,国库空了,军饷欠了,北边有鞑靼虎视眈眈,南边有倭寇作乱,朝廷拿不出更多的粮食,你说的公道,能填饱灾民的肚子吗?你骂贪官换了麸糠,可若不换,死的人只会更多,到那时,你的公道,又能救得了谁?”

朱标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打在他脸上,冰冷刺骨,可他却感觉不到丝毫寒意,只觉得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闷得发疼。

他望着那些围着粥棚,眼神里充满期盼的流民,又想起马天故事里那些吃观音土、易子而食的灾民,第一次发现,自己平日里奉若圭臬的道理,在赤裸裸的生存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周围的喧闹仿佛都离他远去了,只剩下柴火噼啪的声响。

朱标沉默着,久久没有说话。

马天见朱标久久不语。

他伸手在他肩膀上重重一拍:“殿下,这世间的道理本就错综复杂,想不通的事,就别想,开始施粥咯。”

朱标被这一拍震得回过神,深吸了一口带着米香的寒气,缓缓点了点头。

他转身走向粥棚,扬声对伙计们吩咐:“按人头分粥,老幼优先,每人再发一块热饼。”

随着第一碗冒着热气的米粥递到一个白发老者手中,施粥正式开始。

流民们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接过粥碗时无不磕头作揖,感激涕零。

那些滚烫的话语,却没能在朱标心头激起半分波澜。

他看着老者用冻裂的手捧着粥碗,贪婪地往嘴里扒拉,只觉得胸口像是压着块冰砣,沉甸甸的发闷。朱允蚊端着一摞空碗走过来,脸上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意气风发:“父亲,你瞧,百姓们都在称颂你的仁德呢。”

朱标转头看他:“允效,我们该感到羞耻才是。”

“为什么?我们冒着严寒送来粮食,让他们免于冻饿,他们亲眼见到了父亲的仁慈,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朱允坟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好事?”朱标自嘲地笑了笑,“大明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身为君父,没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如今不过是分了几碗粥,就值得称颂?”

朱允蚊被问得一怔,张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