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朱英皇长孙身份暴露了!(1 / 5)

坤宁宫。

马皇后正坐在石凳上,手里捏着小剪子,细细修剪着案上那盆茉莉。

朱元璋则倚在对面的太师椅上,悠哉悠哉喝茶,热气袅袅。

“眶当!”

门被人猛地推开,马皇后手腕微顿。

她却没抬头,含笑道:“这脚步声响,隔着三道宫墙都能听见,除了标儿,宫里可没人敢这么闯。”朱标大步跨进来,胸口剧烈起伏着,显然是一路疾行而来。

看见朱元璋那副悠哉品茶的模样,他胸中的火气更盛:“父皇!”

朱元璋慢悠悠抬眼,呷了口茶道:“咋地?脸拉得跟驴似的,是怪你老子那道圣旨?”

“儿臣不敢怪父皇!”朱标提高了声音,“你是大明的天子,自然能下圣旨。可儿臣如今是监国太子,处置凤阳一案是父皇亲允的差事!陆仲亨、唐胜宗罪证确凿,儿臣正要在奉天殿前正典刑,以儆效尤,父皇却突然下旨将人押回诏狱。”

“便是要改判,父皇哪怕提前半个时辰跟儿臣透个口风,儿臣也能有个体面的转圜。可你这般突然插手,朝野上下会怎么看?他们会说儿臣连这点事都处置不了,说太子监国不过是个摆设!”马皇后放下剪刀,道:“标儿,先擦擦汗,有话慢慢说。”

“母后!”朱标声音里带着几分委屈,“儿臣查这案子查了三个月,凤阳百姓的血状堆了半间屋子,陆仲亨他们强占的良田,逼死的人命,桩桩件件都核实了!儿臣要杀他们,不只是为了给百姓一个交代,更是要让满朝勋贵看看,国法面前,无人能例外!”

朱元璋看着他泛红的眼眶,却依旧带着几分戏谑:“这么说,要是没有咱那道圣旨,你是真打算在奉天殿前,把陆仲亨和唐胜宗给砍了?”

“是!”朱标昂起头,目光凌厉如刀,“此二人仗着开国之功,视国法如无物,若不严惩,日后勋贵们只会越发肆无忌惮!今日纵容他们占田害命,明日就敢结党营私,祸乱朝纲!父皇,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啊!”

“你倒是想得周全。”朱元璋轻笑一声。

他放下茶盏,站起身。

身形本就魁梧,此刻一立起来,带着股久居上位的威压,一步步走到朱标面前:“可咱告诉你,就算没有咱的圣旨,你也杀不了他们。”

朱标一愣,随即眉头紧锁:“父皇这话是什么意思?儿臣已经命锦衣卫做了准备,谁还能拦我?”“你疏忽了一件事。”朱元璋道。

朱标被他看得心头发紧,下意识地追问:“什么事?”

朱元璋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道:“陆仲亨、唐胜宗,都有丹书铁券。”

朱标猛地一震,像是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冰水。

朱元璋沉声道:“这是洪武三年,咱大封功臣时亲手赐下的,上面明明白白刻着“除谋逆外,余罪可免死三次’。这是咱亲口承诺的,你说,你凭什么杀他们?”

朱标跌坐在椅子上,双手无力地垂在膝头。

朱元璋负手站在他面前,看着儿子这副失魂落魄的模样:“李善长那个老狐狸,在奉天殿上装得跟泥塑菩萨似的,你当他是真不知道?”

朱标眼里还带着些不甘:“他是故意的?”

“不然呢?”朱元璋嗤笑一声,“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丹书铁券的名录是他亲手拟的。可他在你面前半个字没提,就等着你在奉天殿前下令斩首,等着看你被丹书铁券当众打脸,等着看你这监国太子下不来“他们在诏狱里为何不早拿出来?”朱标皱眉。

“傻小子。”朱元璋摊手,“你只说要严惩,要正法,可没说要判他们斩首啊。丹书铁券是保命的最后一张牌,不到鬼门关前谁会亮出来?他们在等,等你把刀架到脖子上的那一刻。”

“你信不信,在奉天殿外的某个角落,他们的家人早就捧着丹书铁券候着了。只要你一声“推出午门斩首’,立马就会有人哭喊着冲出来,把铁券举到你面前,让满朝文武都看看,你这太子要违逆洪武三年的祖制。”

朱标狠狠搓了把脸,发出一声闷哼:“照这么说,有丹书铁券护着,他们就能无法无天?强占民田逼死人命,最后就因为一块铁牌子,连刑都受不得?那凤阳百姓的血状,岂不成了废纸?”

“标儿,你太心急了。”一旁的马皇后叹道。

朱标扭过头,脸上还带着不服气:“父皇,儿臣实在不明白,当年赐丹书铁券为何要许“免死三次’?寻常罪犯免一次已是天恩,他们凭什么能有三次?”

朱元璋听了,脸上的冷笑渐渐淡了。

他走到廊下望着阶前花草,声音里多了几分悠远:

“洪武三年那时候,南京城的城墙刚砌到一半,北元的骑兵还在长城外盘旋。跟着咱从濠州出来的弟兄,能活到封爵的,也就那几十个。”

“拼了命半辈子,得天下了,总得给他们些实在的。爵位、田宅、金银,包括丹书铁券。咱想着,他们跟着咱九死一生,往后子孙犯点小错,能有个改过的机会。”

“可现在,这些铁牌子倒成了他们的护身符。”朱标撇了撇嘴,“有丹书铁券在手,他们越发有恃无恐,反倒成了掣肘。”

朱元璋背着手,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