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朱英与朱允炆比试,选皇太孙?(1 / 3)

京城,济安堂。

天空又下起了雪,马天站在廊下,眉头紧皱。

朱英去江宁当县丞已有数日,开始还托人捎回句话,说一切安好,可自大雪封路,便再没了音讯。那孩子性子犟,受了委屈也不爱说。

马天越想越心焦,忍不住往门外踱了两步。

“院长!院长!”急促的喊声传来。

杨士奇披着件沾满雪的披风冲了进来,他帽檐上积着厚厚的雪,显然是赶路而来。

“士奇?你回来了!”马天快步迎上去,“朱英怎么样了?江宁那边灾情如何?”

杨士奇抹了把脸,一脸的疲惫:“朱老弟没事,就是遭了些罪。江宁县五十三村塌了两百多间房,雪地里冻饿毙的已有十余人,祠堂里挤着的灾民,昨日就断了粮。刘谦那厮躲在暖阁里烤火,连县衙的人都调不动,全靠朱老弟带着几个衙役在雪地里刨路救人。”

“混账东西!”他咬牙骂了句,眼里冒着火,“那刘谦就是这么做县令的?”

骂归骂,听到朱英人没事,他还是暗暗松了口气。

杨士奇却很急:“院长,现在不是说气话的时候!雪虽小了些,可地上结了冰壳子,灾民根本没法出门找吃的,再不想办法,过不了两天就得出人命!”

“那些老人孩子,冻得缩成一团,连哭的力气都没有,看着实在让人揪心啊!”

“朝廷的赈灾粮呢?还没下去?”马天沉声问。

杨士奇苦笑着摇头,脸上满是无奈:“朝廷的流程你还不知道?报灾、核灾、拨款、调粮,一套走下来,少说得十天。就算粮发下来了,经过府、县、乡层层盘剥,到灾民手里能剩下三成便谢天谢地了,多半还是掺着沙土的陈米。”

“更何况,刘谦那伙人,早就盯着这笔赈灾粮了,我瞧着他们的架势,不克扣一半是不会罢休的。”“这群蛀虫!”马天怒极深吸几口气,强压下怒火,“你想怎么办?”

杨士奇对着马天深深一揖:

“院长,格物院的粮仓里还有去年秋收时存的两千石杂粮,都是上好的小米和豆子,防潮防鼠做得好,一点没坏。学生斗胆,请院长先将这些粮借给我,我现在就带镇南卫的人押送江宁,今夜就能赶到,先解了燃眉之急!”

格物院的存粮是留着给院里工匠和学子应急的,也是马天好不容易才攒下的家底。

杨士奇说完,心里其实没底,紧张地看着马天。

谁知马天几乎没犹豫,大手一挥,果断道:“可以!两千石够不够?不够我再让京营的人去周边粮铺匀此!

杨士奇愣了一下,随即大喜过望:“我先押过去,再等朝廷赈灾粮。”

“记住,粮可以给灾民,但若有人敢伸手抢,不用客气,直接拿下!出了事,我担着!”马天冷声道。“学生明白!”杨士奇用力点头。

马天伸手在他肩上重重一拍,感慨:“士奇啊,朝廷有你这样的官,才是朝廷之福。”

“院长谬赞了。其实我这也是有私心的,说到底,还是为了帮朱英。”杨士奇一笑。

马天微微一愣。

虽然朱英是县丞,可说到底这雪灾对他没有多大影响。

杨士奇往前凑了两步,低声道:“院长,你真以为陛下把朱英和允效殿下都派去当县丞,只是为了让他们“历练历练’?”

马天的眼神沉了沉。

这些日子他忙着京营的事,虽担心朱英,却没细想朱元璋的用意。

杨士奇继续道:“允坟殿下是太子嫡子,将来的储君本就该熟悉政务,去上元县当县丞,合情合理。可朱英呢?他身份不明不白,陛下却让他与殿下一同出京,连差事都安排得一般无二。江宁与上元,一衣带水,灾情都差不多,这难道是巧合?”

马天微微皱眉,他当然知道朱元璋是在考核他们。

“陛下是在考较他们。朱英在江宁县的表现,关系到陛下会不会认他,什么时候认他。往深了说,这是在看他能不能担事,能不能比允效殿下更让陛下放心。”

“允炫殿下性子偏软,去年在文华殿议政事,连户部一个老吏的刁难都应付不来。而朱英呢?在济安堂处理过多少棘手的医患纠纷,骨子里是有硬气的。陛下把他们放在差不多的位置上,就是想看看,谁更像朱家的子孙,谁更配站在将来的朝堂上。”

“甚至!”杨士奇的声音更低了,“这可能关系到未来的皇太孙之位。”

马天双眼瞪大,他从未这般细想。

只当朱元璋想慢慢认回朱英,可经杨士奇这么一分析,才惊觉那位帝王的心思竟深到这般地步。“陛下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君主。”杨士奇苦笑,“他看人的眼光,比谁都毒。朱英若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就算认祖归宗,又能如何?朱家的江山,能交到一个没本事的人手里吗?”

“认回朱英,就意味着要给他名分,这背后牵扯的势力太多,麻烦太多,稍有不慎就会动摇朝局。甚至,此例一开,影响大明的未来,保不齐有人冒充皇室。”

“若是朱英不堪大用,陛下恐怕就不会认了。顶多是给些金银田宅,让他做个富贵闲人,了却一桩心事罢了。可若是朱英能在江